庄子的作品有哪些(庄子主要作品33篇)

字母娱乐 339 0

庄子的作品有哪些(庄子主要作品33篇)-第1张图片

庄子的作品有哪些(庄子主要作品33篇)-第2张图片

【作家风采】

吴仰生,笔名仰生,昵称:俯仰生涯。安徽省作协会员,曾为下乡知青、工人、中学和大学教师。爱好文学,笔耕不辍,已有350多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发表与出版。其中,中篇小说《亡魂》和长篇小说《爱的家教》颇受好评;曾获“小天使"铜像儿童文学奖、"阿英”文学奖等十多种奖项。

庄子的作品有哪些(庄子主要作品33篇)-第3张图片

【长篇国学之文学札记】

文山艺海撷拾

(系列九)

逍遥的《庄子》

庄子和他的《庄子》

《庄子》又名《南华经》。为什么呢?说来话长。

庄子(约前369年至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出生于战国时期宋国蒙邑(今安徽亳州蒙城)。

司马迁在《史记》中,用了近二百字介绍了庄子的生平,并未提起庄子的字。庄子字子休是由唐人提出的。

王安石对蒙城人有句评价,“民有庄周后世风",但是,庄姓的后代学者虽也不少,然大学者就少见了。

鉴于庄子在我国文学史思想史上的地位和重要贡献,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也被称为《南华真经》或《南华经》。

据说,他的祖先是宋国国君,其姓氏来源于宋戴公改字为氏的那一支,庄子身上流着皇族血脉。

他曾在漆园为吏时尚公正廉洁,他想把自己的思想理念传递给宋国朝野。他纵观局势,认为宋国处在七雄争霸的中心位置,而且国匮兵乏,势必会被其他国家吞掉。

他拒绝过楚国国王的官位邀请,选择了隐居山野,著书立说。他淡泊名利,却声名远扬,才比诸葛却穷苦度日,这样的品质在当时实属罕见。

他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

中年以后,他以他作品的流传,逐步成为有影响的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只是以寓言和玄幻的想象,将老子的道与德的思想表现与诠释得更鲜明更形象。

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庄子》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内篇七章,外篇十五章,杂篇十一章。

其中,《逍遥游》、 《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为内 篇;

《骈拇》、《马蹄》、《肤箧》、《在宥》、《天地》、《天道》、《天运》、《刻意》、 《缮性》、《秋水》、《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十五篇为 外篇;

:《庚桑楚》、《徐无鬼》、《则阳》、《外物》、《寓言》、《让王》、《盗跖》、 《说剑》、《渔父》、《列御寇》、《天下》十一篇为杂篇。

传统认为内篇是庄子的 作品,外篇和杂篇兼有庄子的门徒或后学所作。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对中国文学、审美学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

庄子晚境苍凉,独身栖息故园,课徒著书自遗。

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庄子因病辞世,享年八十四岁。是年,齐灭宋,宋王偃死于魏地温。

庄子将离世时,弟子欲厚葬之,庄子表示反对。《意林》引桓谭《新论》:庄周病剧,弟子对泣之,应曰,"我今死,则谁先?更百年生,则谁后?先不得免,何贪于须臾?"

庄子死后,有说葬于曹州南华山的夏商文化遗址。

庄子的作品有哪些(庄子主要作品33篇)-第4张图片

从"内篇"读懂庄子

一、《内篇·逍遥游》

《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此文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二、《内篇·齐物论》

《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珠并列组成,故事与故事之间虽然没有表示关联的语句和段落,但内容上却有统一的主题思想贯穿着,而且在概括性和思想深度上逐步加深提高,呈现出一种似连非连、若断若续、前后贯通、首尾呼应的精巧结构。

三、《内篇·养生主》

《养生主》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创作的另一篇重要文章,载于《庄子·内篇》。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第二部分以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遵循事物的规律,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第三部分说明圣人不凝滞于事物,与世推移,以游其心,安时处顺,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的生活态度。从而体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文章描写生动形象,细节刻画精细入微,寓说理于故事之中,意趣横生,富于启发意义。

四、《内篇·人间世》

《人间世》是一篇《庄子》内篇中的文章。本书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

五、《内篇·德充符》

这篇的中心在于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怎样反映宇宙万物的本原观念和一体性观念。

庄子在本篇里所说的“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

从这两点出发,体现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应是“忘形”与“忘情”。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这种“忘形”与“忘情”的精神状态就是庄子笔下的“德”。“充”指充实,“符”则是证验的意思。

六与七、《内篇-大宗师》与《内篇-应帝王》

《内篇》最后两篇《大宗师》、《应帝王》都是在说沿着庄子的修行道路,最后到达的“圣人”“帝王”的路线。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难于上青天的搏斗。

同时,《庄子》这时候似乎变成了一本“衰世”之书,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好像庄子说的距离我们好远。

那么,《庄子》对我们普通现代人的生活有什么启示呢?

庄子的作品有哪些(庄子主要作品33篇)-第5张图片

1. 道存在于万事万物

庄子里有个故事,叫“每下愈况”。是说东郭子向庄子请教说:"人们所说的道,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庄子说:"大道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必定得指出具体存在的地方才行。"庄子说:"在蝼蚁之中。"东郭子说:"怎么处在这样卑微低下的地方?"庄子说:"在稻田的稗草里。"东郭子又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呢?"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中。"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呢?"庄子说:"在大小便里。"东郭子听了后不再吭声。

这也就是后人所传的“道在屎溺”的由来。

2. 道可道

庄子说:"先生的提问,本来就没有触及道的本质,一个获得管理市场的官吏向屠夫询问猪的肥瘦,踩踏猪腿的部位越是往下就越能探知肥瘦的真实情况。你不要只是在某一事物里寻找到,万物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逃离开它。'至道'是这样,最伟大的言论也是这样。”

这样看,庄子的道也一定存在于我们普通现代人的生活里。

3. 普通人的“人间世”

其实所有人都该读《人间世》这篇的,这一篇与庄子其他篇内容风格迥异。在这里,庄子描绘的“人间世”与我们的现实何其相似。

在这个描述里,人总是动辄得咎,祸患如影随形,人与人之间就像按照礼节饮酒的人,开始时规规矩矩合乎人情,到后来常常就一片混乱大失礼仪,达到极点时则荒诞淫乐、放纵无度。

无论什么事情,恐怕都是这样:开始时相互信任,到头来互相欺诈;开始时单纯细微,临近结束时便变得纷繁巨大。这不就是活脱脱的令人厌恶而又愀心的现实吗?

而我们要在这个社会生存,庄子给我们的建议是:保持空明,顺应天性。在这个被加速和内卷的时代,保持空明,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自己的天性如何才是快乐的不二法门。

逆天性而为,贪得无厌的追求只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疲惫的机器。

4. 普通人的“逍遥游”

其实普通人有普通人的逍遥。

正如大鹏鸟要南飞需要等待万里长风一样。做大事的人也要等待大机遇,大格局乃至大自由,而普通人就乐得不起眼的自由自在,相对的随心而行。

庄子告诉我们,这种逍遥是局限的,眼界也是短浅的。要享受更大的自由,就要有开阔的眼界和淡泊的欲望。

开阔的眼界就是在克服“小”的局限。

普通人眼界有限,容易沾沾自喜,不知天高地厚。如同《秋水》里说的河伯一样,见识太小就会沾沾自喜,乍见世界又会怅然若失。只有眼界和心胸开阔的人,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定地面对人生的困难和荆棘。

淡泊的欲望是在克服“辛苦恣睢”的局限。

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辛苦恣睢的,忙忙碌碌,慢慢地内心也变得疲惫不堪,很难得到满足和休息。

于是庄子告诉我们,人应当减少对外物的依赖,不管是精神还是物质,都要“无所待”,只有这样才是自由和逍遥的。

庄子的作品有哪些(庄子主要作品33篇)-第6张图片

影响与贡献

一、哲学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自己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庄子》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在哲学有较高研究价值。

天道观念

“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

“道”是庄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庄子基本继承了老子“道”的思想。老子的道重客观的意义,庄子的道从主体上升为一种宇宙的精神。庄子把道和人紧密结合,使道成为人生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他所关注的“道”是以人为核心,从人的生命、人的精神空间、人的心灵氛围的角度去投视“道”。他在老子的道亦气和有与无的关系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运动的法则,“道”是无形相的,在时空上是无生灭的。“道”的特点,具有绝对性、创造性、永存性、普遍性、无为性。“道”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无为”形容道的幽隐寂静,“无形”形容道的超乎名相。道虽然幽隐寂静,却在作用上可取得信验(“有信”),所以具有绝对性;道具有创造性,“神鬼神地,生天生地”,在品位上与时秩上都先于天地鬼神,是产生万物的最后根源,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出上古而不为老”,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故具有永存性;“道”遍及六合四方,“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又具有普遍性;“道”还具有无为性,道无为而万物自化,“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万物常因特殊的际遇而兴起而消失,道运作万物而自身却永不消失。

庄子阐述的“道”,向世人宣告自己体悟的宇宙观、世界观,这也正是他追求生命自由的逍游境界的思想基础,要达到生命的绝对自由,就必须深刻体悟“道”这个基本的范畴。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在庄子的哲学中,“天”与“人”是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就用不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在庄子看来,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道的境界。如何扩大人的内在生命,便是庄子所关注的问题。人被生存的环境所蔽,为知见所囿,形成锁闭的心灵。庄子所关心的,不在于生理我的满足,不在于家庭我的实现,也不在于社会我的完成,而在于体现宇宙我的理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便是宇宙我的体现。宇宙我的体现,有赖于超越精神的展现。超越的意义,在于扬弃与提升,扬弃俗世的价值,而提升到更高更辽阔的精神领域中。

自由思想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的,它不依赖于任何条件。无待就是通过“心斋”与“坐忘”来实现。“心斋”,庄子解释为:“若一志,无听之于耳而听之于心,无听之于心而听之于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虚”即虚无,指无执无为的心境而言。“心斋”作为方法,是一个“致虚”“守静”的过程,亦即去执去为的过程,其要旨是“一志”和“唯道集虚”。“一志”者,义为专一心灵,神不外驰,不为外物所动。这一过程同时是“唯道集虚”的过程。道之性为虚,冲虚自然。人要“体道”,心灵也要冲虚自然。这一虚静之心是需要不断地化欲,反复提升的。在《人间世》中,庄子认为心不断地集虚,则可以“虚实生白”,使之呈现为一种虚灵空白、无执无著、自然无为的状态,即与道合一之境。“坐忘”是对自我的超越。世人往往寄情于外物,驰心外求,故需返归自观。庄子所说的这两种“执”如同佛学所说的“法执”和“我执”,“忘”的过程就是去掉“二执”的过程。“忘”是对外物的超越。外忘于物,内忘于我。内外俱忘,即为至境。

庄子提出“不滞于物”的观点。在庄子看来,“不滞”就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庄子认为只有不滞于物,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他认为人活在世上须旷达处之泰然(见《庄子·德充符》)。庄子一再强调君主的残暴。所以他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

平等思想

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家墨家推崇圣人,而庄子则反对推崇圣贤。在《庄子·胠箧》中,他宣扬“绝圣弃知”的思想。庄子反对“人为”,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庄子·应帝王》的“浑沌之死”就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另外,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庄子认为“道通为一”,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庄子认为儒、墨、名、法等各家过多的执着于“是非”“分别”问题,崇其所善,各执一端。因此,他站在“道”的高度,为他的平等观念作了“万物一齐”的预设:他对万物平等关系的认识是建立在“道”的基础上的,“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彼此是非”的辩证逻辑思维方式得到了“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结论。“万物一齐”并不代表庄子抹煞事物间的差异,实质上,他不但首肯事物间差异性的存在,而且还维护之,高扬之。如《齐物论》中有两个寓言:一为“三籁”,说明事物间天然的差异性的永存;二是“正处”“正色”“正味”之辩,说明人为价值标准的时期延续性。庄子重视事物天然的本性,认为天然的本性都合乎性命之常情,因此天然的差异也是合理的,而对个性和差异的尊重,正是庄子平等观念的深刻之处。

辨证思想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照庄子的逻辑,道是无分别、无界的混沌,因而它不是理性的对象:“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素有天地,自古以固存。”一方面,道是真实存在的,所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所以道是有;另一方面,道又不同于具体之存在,它“无为无形”,因而道又是无。但它不是虚空之无,而是涵盖了万有的无。所以道既派生了万物,又不滞于万物中,表现出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由此也决定了人对道的认识既不能是简单的经验认识,也不能是理性的逻辑推理,而必须是物我、主客为一的内在观照,即超验的形上学的观照。庄子曾说:“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这里的至知,就是从知进入到不知的浑池的能观照一切的知识境界。道由于其不可言说性和无限性,对道的体认实际上就是超越理性的直觉认知过程。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万物齐一的认识原则,主张人应突破自我形躯的局限而对万物加以整体性把握。因此,他对现存的各式知识系统持蔑视态度,认为仅以经验获得的知识含有极大的片面性,并把他们统统归结为“道隐于小成,而言隐于荣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各囿于己见,人人自我执著,一副“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纷争纠结之态。

相对主义

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相对论认识。庄子的自然原则是和相对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庄子认为事物总是相对而又相生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赖的正反两个方面。庄子还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总是向它对立的方面转化,宇宙万物尽管千差万别,而说到底又是齐一的,没有区别的。他认为确定认知的标准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认知都会受到特定条件的限制,受到时空的制约。

庄子的相对主义一方面是对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中消极因素的发展,他无限夸大老子的“玄同”思想,从根本上取消的事物的“彼”“此”差别,得出了“齐万物而为一”的相对主义结论;另一方面,在庄子以前或与庄子同时的哲学家,大多有独断论的倾向,庄子的相对主义是作为他们的独断论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首先表现为否定客观事物物质的区别。其次,在认识论上,庄子片面强调认识的相对性的一面,认为人的感性和理性都不足以信赖,因为他们都是相对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待”。在思辩方法上,把相对主义绝对化,转向神秘的诡辩主义。

游世思想

庄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部分是游世思想,尤其在内篇七篇,游世几乎是核心思想。游世思想的内涵相当复杂。庄子一方面是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态度,继承了隐者传统的心情灰暗的主题叙述,就是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可是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在这样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庄子干脆把一种故意不肯负责任的游戏态度贯彻到底,不仅游戏地对待现实世界,而且游戏地对待个人生死,游戏地对待人生一切可能的期待,传统隐者始终小心翼翼保护着的软弱的个人生存渴望被庄子戏谑地扔进黑暗的游戏世界之中。

庄子的游世思想中实际上隐含着一个新的主题,这就是以带有自嘲意味的自我放逐心情,来与一个黑暗的世界对抗。这里的对抗不是正面反抗,而是摆出一切皆不在乎的姿态,直视黑暗世界任何可能的恶意摆布,并且以对这种恶意摆布的戏谑的欢迎,表达对这个黑暗世界的嘲讽。游世思想这一隐蔽的主题,与寻求个人内心安宁的传统的自我保护主题,在庄子文中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叙述,而是混合在同一种词句奇诡变化的叙述之中。两种主题都是真实的,可是相比之下,以彻底的戏弄姿态对抗和嘲讽的主题,更深刻地表达了庄子对人在天地之间无路可走这一绝望处境所作的回答。

后世影响

庄子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宗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庄子》一书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内容和高超文学水平都给后世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巨大的影响。后人在思想、文学风格、文章体制、写作技巧上受《庄子》影响的,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即以第一流作家而论,就有阮籍、陶渊明、李白、苏轼、辛弃疾、曹雪芹等,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

后世道教继承道家学说,经魏晋南北朝的演变,老庄学派取代黄老学派成为道家思想的主流。对于庄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庄子其人并被神化,奉为神灵。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二月封“南华真人”,后人即称之为“南华真人”,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为开宗祖师,视其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宋徽宗时被封为“微妙元通真君”,《庄子》一书也被诏称为《南华真经》。

庄子的作品有哪些(庄子主要作品33篇)-第7张图片

二、文学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他和他的门人著有《庄子》一书。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它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

因此,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

《庄子》在文学上有较高研究价值。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对庄子极为推崇。

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文章极有个性。

首先是说理方式独特。庄子喜欢在文中采用或虚构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而作尽情的夸张描述,以表达抽象的事理。

其次是笔调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其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

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文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这是相对于《论语》的标新立异,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

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

庄子的作品有哪些(庄子主要作品33篇)-第8张图片

古今评价

古代

战国·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

汉·司马迁: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唐·白居易:庄生齐物同归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遥中一致,鸾凤终较胜蛇虫。(《读〈庄子〉》)

宋·王安石:清燕新诗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庭下早知闲木索,坐间遥想御丝桐。飘然一往何时得,俯仰尘沙欲作翁。(《题蒙城清燕堂》)

明·徐渭:庄周轻生死,旷达古无比。何为数论量,死生反大事?乃知无言者,莫得窥其际。身没名不传,此中有高士。(《读〈庄子〉》)

清·胡文英: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庄子独见》)

现代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郭沫若:不仅晚周诸子莫能先,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他那思想的超脱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鲁迅与庄子》)

闻一多: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古典新义·庄子》)

王蒙:庄子是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与众不同的哲学家,古今中外独此一人。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神话、寓言、故事、传说。他的那些论述哲学问题的文字都是朗朗上口、比喻精当、辞藻华丽、文风开阔、见棱见角、妙不可言的,读起来你感到的是津津有味、心旷神怡。这就做到了深奥哲理的文学化与趣味化。

庄子的作品有哪些(庄子主要作品33篇)-第9张图片

轶事典故

濠梁之辩

庄子和同乡的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儵鱼说:“儵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你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断定的。”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而我是在濠水河边上知道的。”

濮水垂钓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

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鸱得腐鼠

庄子将要去看望在大梁做魏国国相的惠施。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大梁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惠施,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材与非材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树长得很美很高大,枝叶很茂盛,伐木者停在那棵树旁却不伐它。

庄子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伐木者回答说:“这棵树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成材,结果得以终其天年了。”

庄子出了山,来到县邑,住在老朋友的家里。老朋友很高兴,准备酒肉,叫童仆杀一只鹅款待他。童仆请示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只?”主人的父亲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第二天,弟子向庄子问道:“昨天山里的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终其天年,现在这位主人的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死,先生您将在成材与不成材这两者间处于哪一边呢?”

庄子笑着说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成材与不成材之间,似乎是合适的位置,其实不然,所以还是免不了遭到祸害。

如果遵循道德行事,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而为龙,时而为蛇,随时势而变化,而不肯专为一物;时而上,时而下,以顺应自然为准则,在万物的原始状态中漫游,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遭到灾祸呢?这就是神农、黄帝所取法的处世原则。至于万物之情,人伦相传之道,就不是这样了。成功了就会毁坏,强大了就会衰微,锋利了就会缺损,尊贵了就会受到倾覆,直了就会弯曲,聚合了就会分散,受到爱惜就会被废弃,智谋多了就会受人算计,不贤德就会受人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而加以依仗呢?”

庄周梦蝶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

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原本是庄周。过一会儿,他醒来了,惊惶不定之间,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

他认真地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最后他说,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可叫作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鼓盆而歌

庄子晚年丧妻,惠施闻讯,前去吊唁。他是庄子的老朋友,此时已非梁国宰相,不必再摆官架子了,有必要去安慰庄子。

庄子家居陋巷,马车进不去。巷口下了车,惠施走进去。庄子的长子跪在门外迎接吊客,口称:“俺娘给伯父道谢了。”惠施扶起孝子,说了两句按照礼仪应说的话,然后面罩悲悯之容,很严肃地进了大门,步入灵堂。

庄子坐守棺旁,两腿八字张开,撮箕似的很不雅观,手拍瓦盆伴奏,毫无愁容,放声歌唱。看见惠施吊丧来了,也不招呼,仍唱他的。

惠施说:“伉俪多年,同床共枕,她为你养儿成人,自己送走青春,老了,死了。你看得淡,不哭也行,可你,唉,竟然敲盆唱歌。你不感到做得太过分了吗?”

庄子说:“你说错了。我也是人啊,哪能不悲伤。但我不能一味的受感情支配,还得冷静地想想呀。我想起从前,那时她未生,不成其为生命。更早些呢,不但不成其为生命,连胚胎也未成。更早些呢,不但未成胚胎,连魂气也没有。后来恍恍惚惚之际,阴阳二气交配,变成一缕魂气。再后来呢,魂气变成一块魄体,于是有了胚胎。再后来呢,胚胎变成幼婴,她生下来,成为独立生命。生命经历了种种苦难,又变成死亡。回顾她的一生,我联想到春夏秋冬时序的演变,多么相似哦。现在她即将从我家小屋迁往天地大屋,坦然安卧。我不唱欢送,倒去嗷嗷哭送,那就太不懂得生命原理了。这样一想,我便节哀,敲盆唱起歌来。”

惠施双手奉上一袋赙金,放入瓦盆,暗自骂了一句“活见鬼”,便告辞了。

庄子陪葬

庄子快要死了,学生想用很多好东西给他做陪葬。

庄子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时间为连璧,星辰为珍珠,万物都可以作为我的陪葬。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够多吗?哪里还用着加上这些东西!”

学生说:“我恐怕乌鸦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说:“在地面上被老鹰吃,在下面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这是多么偏心啊。”

庄子的作品有哪些(庄子主要作品33篇)-第10张图片

文学上表达的奇诡

《庄子》一书奇幻的风格和他的创作手法是密不可分的。其中,这种奇诡风格的创作主导便是寓言。“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在《庄子·寓言》篇写道:“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危言日出,和以天倪。”郭象注曰:“寄之他人,则十言而九见信。”

可见,庄子所说的“寓言”更多的是一种表达方式。以寓言为主,配之“危言”和“重言”作者就能更好地宣传自己的理论主张,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同时,庄子对“寓言”的概念有独到的见解,他在《庄子·天下》篇中说自己的创作是:“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悠纵而不倪,不以腑见之也……以危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至于“三言”的作用,庄子也做了说明,他说:“危言日出,和以天倪”,“天倪”就是天均,是说万物是同一个起源。关于“重言”,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中解释为“借重先哲时贤的言论”,这里的先哲时贤要具备一定的学识,了解做人的道理,在学问和道德上都要超乎常人,寓言便是寄寓之言,借助人物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

正如谭家健先生所言:“寓言既可以作为种高级比拟的修辞方法,又是具有独立价值的文学体裁。”《庄子》中“三言”的运用,随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阐述庄子自己的学术主张。奇幻的寓言

庄子的寓言

庄子并不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创作寓言的大家,在先秦诸子中也并非只有庄子一人创作寓言,同时代的墨子、孟子、韩非子和《战国策》中也有不少寓言的创作,而庄子寓言的创作量和思想高度非同小可。有人统计,《庄子》一书中的寓言共有二百三十则。

《庄子》寓言体现出的思想高度与其他诸子有诸多不同,庄子的寓言采取虚构的、非现实性的表现来反映现实。尤其是他重思想,在遍观古今社会、苍茫人生中发玄思奇想,以不确定的非理性形式表现理性的内容。因此,《庄子》奇绝幻化的寓言是先秦寓言繁荣期最具有特色的典型代表。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寓言十九”,可见数量之多。但是至今,人们对“寓言”的定义都不尽相同。《辞源》“寓言”条的解释是:“有所寄托或比喻之言。”《辞海》“寓言”条的解释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结构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生物或无生物。主题都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可见,寓言是通过虚构的故事,用来讽刺或表达深刻道理的方式。

陈蒲清先生也认为:“寓言是寄托了劝谕或讽刺意义的各种故事。它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物喻人,使得抽象深奥的事理从具体浅显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因此,寓言具有象征意义,它假借生动的具体形象,表现抽象的思想,在具体的形象上,作者寄寓他们物的形象和自己的哲思,使得寓言具有双重性,哲思隐藏在故事中,形象下,这些都是浮在表面上的,需要我们更深入的去思考去学习才能体会到作者真正所要表达的。

形象的比喻

庄子以寓言说道,自有他的道理,他说:“寓言十九,籍外之论。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生父亲的赞美,很多情况都是因为他是亲生父亲要给予子女一定的鼓励;这不是我的错,是每个人都会犯的错误, 和我观点一致的我就同意,答应了,而不被认同的就要反对;能够跟我一致意见是很不错的,但是就算跟我意见不一致,也不是错误的。”

正因为这个情况,庄子认为自己赞同自己的行为很难被其他人认同和信服,那么其内容也很难会有明显的成效,更有甚者会排斥抗拒,所以他选择用比喻法行之,把自己的道论与哲思,深藏在寄托之物之中,这些寄托之物也大多是鸟兽鱼虫,山林河海等自然界的意象。

这样世人就不会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立场上评判是非对错,在这个基础上面,世人对于这些东西的评价是相对客观的,没有带个人的主观色彩。

《庄子》作品中有很多散文,而散文中也带有很多的寓言,这些寓言中形态多变,引人入胜,没有一个统一既定的模式。有些故事情节简单明了,有些故事复杂多变,在比喻寄托之中加上一定的夸张,就形成了奇幻多彩的文风。

尚需说明的是,《庄子》寓言中有些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这些之寓言亦可谓之单纯比喻的片段,有如《养生主》写泽锥觅食,作者用寥寥儿笔描述了水泽边上野鸡的活动特点:走十步啄一口食,走百步喝一口水。

野鸡生活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自然不希望被人圈养在笼中。由此作者推想:关在笼子里虽然饮食无忧,精神饱满,但是并非真正拥有自由。作者用泽锥故事比喻,说明生活要顺其自然,不违背其性情,精神才能自由。像这类寓言行文十分简洁,但也饱含寓意。

除此之外,《庄子》中也有故事情节丰富,所用语词较多,篇幅较长的寓言故事,如外篇《秋水》,在这则寓言中,海神说的这段话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从中可以看出,寓言的表达方式传达出来的庄子的思想是非常生动而形象的,还可以加强气势,使文章层层推进且有严密的逻辑性。如此形象的比喻在庄子文章中俯拾皆是。

辛辣的讽刺

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很复杂的存在,在那个时代里面礼乐的存在并不重要,大多数情况下是崩坏的,并且在那个时候,社会的政治经济也不稳定,时常发生巨变,古时候延续的宗法制度也逐渐没落,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和物质财富的积累,只有不断扩大生产才能满足人类的欲望。

于此同时,统治者的剥削促使他去判断、去思考。他亲眼看见政治、军事形势的紧张,再加之与诸派的思想碰撞,这一切使庄子有许多话想告诉世人,郁积于胸不能发。于是,他便用寓言揭露当时时局的动荡不安和人民悲惨的生活状态。

如他在《人间世》中诸多大木的寓意,由此可见,庄子用废弃之木能够存活下来,有用之木因为有用反而过早地失去了生命,分别用来象征有才之人和无才之人的命运,真是一个辛辣而又心酸的讽刺。

如果政治清明,统治者开明,有志之士就不怕有如此遭遇,公木先生也说:“其超脱的外观,蕴含着如火的愤激;达观的人生,饱浸着仿徨、苦闷和辛酸的泪;恍兮惚兮、迷离扑朔的梦境,却分明是对现实环境清醒认识的痛苦显像。”

庄子抱有痛苦的内心游走于社会的最底层,对当时社会深恶痛绝之感,对百姓的悲苦与绝望,有切身的感受,庄子对当时黑暗的社会政治与腐朽的统治者进行有力的揭露和无情的抨击,请看《徐无鬼》中徐无鬼和武侯的一段对话,庄子一针见血地指出统治者用道义的名义进行战争,其实只是在制造新的祸端,表面看似在推行仁义,实则是满足自己的私欲和贪婪罢了。

此外,庄子也注意到人性中的虚伪,通过寓言可以观察到,庄子对人性的思考之深。如广为流传的“洞辙之鳅”,是讲述庄子向监河侯借粮食,但监河侯见死不救且委婉拒绝的故事,如此婉转地讽刺了人性中的虚情假意,和对生活困苦之人的同情。

表达效果的奇

《庄子》历来被誉为一部奇书,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悠纵而不倪。”(《天下》)的话语特色来阐发自己对“道”的认识和体悟。庄子所塑造的每一个形象都让人印象深刻,正崔大华所说:“其每一形象、故事后面都站立着一个哲学观念或命题。”

庄子所处的高度是普通人达不到的,因此他的眼界也比一般的普通人要高,他会冷静并带有温柔的心去看待世间的冷暖,去关心他人,关心当时的社会,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将这些他所感悟的到哲理和哲思,著成一部意境广阔、气势雄美的著作留于世人。

广阔的意境美

《庄子》这部作品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哲学思想,它吸引无数的人去探寻其中的奥秘,体会哲学的魅力。例如著名《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蝶的寓言,这则寓言有多种含义:一可以解释为不满现实;二可以解释为人们追求自由的意志;三可理解为打破生死,物我为一的境界。

作者认为破除我见,与万物齐一,才能达到“齐物”之化境,这就回应了齐物论之主旨,在寓言故事中,庄子将境界的广阔宏大和宇宙的浩渺无边结合在一起,把幽深玄妙的思维和宇宙的无穷变幻结合在一起,从而构造出气势宏大,汪洋态肆的奇妙境界。如《外物篇》,这则寓言通过垂钓情景的描写,联系宇宙万物,将自然之物系列地整合之后写出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寓言意境。

此外,庄子《秋水》中通过对浩浩荡荡黄河的描写和无边无涯的东海的刻画,创造了的宏阔意境,发人深思。文章开篇便从“大”字着眼,当秋水到来之时,百川灌河。河水之大非比寻常,使两岸之间“不辨牛马”。

这儿笔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片汪洋之中。大河的主宰河伯以此引以为豪,以为自己才是天下最具力量的神。当他顺流而下,到达北海,面对深不可测的北海时,才知道河与大海相较实在是相差甚远,同时觉得惭愧万分。接着引出了北海的一番阔论,让人领略到大海的浩瀚美,但意犹未尽之时,话锋一转又引出国虽大,但在天地之中,就像粮仓中的一颗米;天下人虽多,但人类不过是大自然万千物种中的一种。九州虽大,也只是宇宙之中的一角;人类之尊,如同马儿身上的一根马毛。由此,天地、宇宙、道、万物,尽现眼前。人类和这些相比,是多么的渺小,以至于微不足道。

因此,《庄子》的意蕴层面以奇特、丰富的哲学意味为主兼具某些宇宙万物的审美意蕴,将哲思和宇宙中的万物相结合,无所依但又尽其能,从而营造出磅礴广阔的意境美。清人刘凤苞评之曰:“《马蹄》、《秋水》,乃南华绝妙文心,须玩其操纵离合、起伏顿挫之奇·····一路夹叙夹议,恣肆汪洋,如万顷惊涛,忽起忽落,真有排天浴日之奇。”‘

奇诡的气势美

庄子的文章具有奇特的气势之美,汪洋恣肆、变幻多端,笔锋和思想可以为所欲为,止所欲止。这种宏阔奇诡的气势是用超出常规的逻辑思维组合方式或是连用一系列写作手法编织而成的,尤其在《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人间世》等篇口中能驾轻就熟地运用。这种非同的奇诡文风,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连用给读者带来诡变的审美感和恢宏的力度感。这种多个寓言的连用,每个寓言故事之间并没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可循,但就该篇的主旨来说它们又是紧密相连的,各个寓言看似是信手拈来,但都紧紧围绕主旨而展开。这种文章构思的慎密让人惊叹,这种这种洋洋洒洒的文风颇具气势,似乎漫无边际,实则蕴含哲理。

又如《说剑》篇是关于天子之剑和诸侯之剑的高论,此论剑灵活地运用象征手法,夹之以大量的排比和有力的议论,以看似不着边际的言论展开滔滔雄辩。庄子避开纯粹哲理论文的玄奥和单纯议论文章的枯燥,将二者巧妙地结合,不仅使得哲理颇具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有奇诡之势。由此可知,《庄子》行文时文笔洒脱,气势充沛,充满了雄健之气。

庄子的作品有哪些(庄子主要作品33篇)-第11张图片

庄子的自由精神

庄子的散文,递嘻科浑,幽默纷呈,不是存心作奇论、造新文,并非刻意开辟,体气独秀,而是无心为之,形成了瑰伟奇橘、汪洋辟阖的艺术风格。之所以如此,其主因在于庄子思想自由灵活,正如庄子《天下》篇所云,在这里,庄子描述了“道”:恍惚而无行迹,变幻无常,生与死也是自然而然诞生的,遵循“道”亦即遵循自然法则,就可以做到“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从而进入自由的思想境界,在庄子看来,则必须“齐物我”、“等生死”、“化美丑”,打破常规,进而做到“无功”、“无名”、“无己”。

庄子可以说是最富有自由精神的一位,正因为有了庄子这冲破一切的自由精神,才有了后世无数文人的精神的家园。

一部《庄子》开篇就以“逍遥游”的超越之境敲开了人生对自由的追求,使人的生命得到绝对的解放和高度的自由。王凯曾指出:“‘逍遥游’的过程就是‘体道’、‘闻道’、‘与天为徒’的过程。”

这种逍遥要求人们提升精神境界,摆脱个人束缚的自由的体验,从而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进而达到是一种无我、与世间万物无有差别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欲达到这种境界十分艰难,后世人们一直在行为效仿着,在现实中修行着,这种精神境界给了人慰藉,让人能用更好的心态面对着一切困境。

逍遥的庄子文学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极为重要的一位巨匠,他的文学以诡橘怪诞的思想、汪洋恣肆的风格为后世读者标榜,同时他的人生哲学对后世文学创作及文人人格影响至深,他的著作《庄子》以奇橘怪诞的散文风格来表达深邃的社会和人生哲理,因此一直以来都被人称为一部奇书。

古今学者说到《庄子》无不称奇,刘熙载曾评点庄子的风格,说它意象设定很不错,出乎人的意料,文字在笔下变化多端,其中蕴含的东西十分深邃,整部《庄子》文笔诙谐优美,想象汪洋恣肆,意象丰富深远,用瑰丽的语言表达了庄子的人生哲学。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渊源中,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想支柱。

郭沫若先生也注意到《庄子》的影响力,他说:“不仅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

最早对《庄子》一书进行研究的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他著有《庄子略要》和《庄子后解》,但都没有了确定的记载。到了魏晋时期,这部作品的相关注解作品已经发展起来,多达二十几种,在这些作家里面,最为出名的有四:崔撰、向秀、司马、郭象,其中以郭象的版本影响最大。虽然后人对其注释《庄子》有些非议,比如后人很多都认为这些的注解是借鉴的别人的东西,再稍加改动之后写出来的,但是客观的来说,郭象的作品体现了他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使他成为魏晋玄学中的名人。

在宋代,庄子一方面被统治者封为微妙玄通真君而侍奉,另一方面,无论是那个时代,都有很多相关的士大夫或者学者对研究庄子充满了热衷。明代研究《庄子》的风气更为浓烈,在这个领域探索的脚步从来没有停下,此时主要著作有:朱得之的《庄子通义》、焦的《庄子翼》、方以智的《药地炮庄》、陆西星的《南华经副墨》等都有卓越成就。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陆西星以佛释庄,他多以佛教术语和佛家境界解读《庄子》,自此以后为后世的庄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径和视角。唐代时候,《庄子》的地位有很大的提升,有些人将其和儒家经典并列,由此可以看出其地位的尊贵,在此基础上,唐代时候庄子盛行的风气更盛。

同时成玄英的《南华真经注疏》成为注释《庄子》中影响较大的一家。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清代时期,研究《庄子》的相关作品产量是最大的。其中有很多都是注释方面的著作,这些著作主要有: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王先谦的《庄子集解》。清代人的研究特色主要在义理、考据、音韵三方面,这些涉猎的范围极广,要想仔细且认真的去学习系统的内容,必须要经过一段时间。

综上所述,由于《庄子》的文风历来以汪洋恣肆、奇诡多变的风格而被学界赞誉。庄子生在乱世,接受不同文化和自由精神的影响,文章以博大的取材为特色,加之旖旎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用清新俊逸的语言表达人生哲思,用文学的语言和诗性的方式阐发抽象的哲理,在表达方式和审美意蕴上独树一帜。其用生动鲜活的形象、爽朗清新或蕴藉深情的语言营造了神异的思维环境,打破人们的常规思维,让人的思考方式呈现出起点和终点相合。同时《庄子》文学散发着浓重的奇诡艺术特色,给我们奇特的形象、恢宏的意境、诙谐的风格形成壮阔、诡橘的审美体验。《庄子》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创作,并且后世的文人的人格构建也受庄子的影响。

2022.05.25 于芜湖

庄子的作品有哪些(庄子主要作品33篇)-第12张图片庄子的作品有哪些(庄子主要作品33篇)-第13张图片庄子的作品有哪些(庄子主要作品33篇)-第14张图片

标签: 文化 读书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