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察隅镇海拔多少米(下察隅镇旅游景点)

字母娱乐 537 0

下察隅镇海拔多少米(下察隅镇旅游景点)-第1张图片

下察隅镇海拔多少米(下察隅镇旅游景点)-第2张图片

下察隅镇海拔多少米(下察隅镇旅游景点)-第3张图片

下察隅镇海拔多少米(下察隅镇旅游景点)-第4张图片

下察隅镇海拔多少米(下察隅镇旅游景点)-第5张图片

下察隅镇海拔多少米(下察隅镇旅游景点)-第6张图片

一、察隅

西藏的许多城市都和水有关,察隅县城也例外。察隅河由北到南从县城西面流过,到印控区后转向西去,汇入到已更名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的雅鲁藏布江。

县城西面察隅河上架有一座较大的水泥桥,每到傍晚,县城的人们都喜欢在桥上散步。夕阳从群峰的间隙斜射过来,整个察隅河河谷顿时沐浴在一片红色的光影中,给人一种佛国圣地的庄严感,河对岸错落有致的民居掩映在莽莽森林里,恰似温柔的 “ 乌托邦 ” 。

察隅县城海拔 2300 米,又处在峡谷地带,县城 7 月的气温已接近 30 度 ,在这样的环境中吹着傍晚凉爽的风,坐在台阶上喝啤酒,吃一元一串的烧烤,然后去夜市看看,和卖香姑的商贩讨价还价,把红豆杉木碗拿在手中把玩,抓一把察隅大米放进嘴里吃,跑到县委机关盘腿坐在地上看刚分来的大学生打篮球 ..... 我所有的私心杂念顿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晚上 10 点,我在邮政公寓写了一个号,和衣躺下,门也不用关,用手按着内衣里的 1000 块现金,把随声听打开,在《快乐僜人》的乐曲中沉沉睡去 ........


下察隅镇海拔多少米(下察隅镇旅游景点)-第7张图片

下察隅镇海拔多少米(下察隅镇旅游景点)-第8张图片

下察隅镇海拔多少米(下察隅镇旅游景点)-第9张图片

下察隅镇海拔多少米(下察隅镇旅游景点)-第10张图片

下察隅镇海拔多少米(下察隅镇旅游景点)-第11张图片

下察隅镇海拔多少米(下察隅镇旅游景点)-第12张图片

下察隅镇海拔多少米(下察隅镇旅游景点)-第13张图片

二、下察隅

第二天早晨 8 点,去往下察隅的班车在旅店外把喇叭按得就像火警一样急促。乘班车去下察隅,虽然只需 30 元钱的车费,但一路上的美景只能走马观花,再加上班车只在下察隅镇停留2个多小时就要返回,因而班车很难拉到客人。

从察隅县城到下察隅有 70 多公里路程,汽车在原始密林里穿行,左岸的察隅河一直咆哮着把我们送到了下察隅大桥边。

大桥是通往下察隅的唯一通道,所有的行人都必须在桥这头接受边防军人的身份检查,桥对岸两公里处就是下察隅镇,这里离藏南印度实际控制线已不足十公里。

下察隅成片成片的水稻在炎热的 7 月里扬花,风过处,稻浪滚滚,一派迷人的江南风光。

荷塘里的莲花刚刚开败,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一直延伸到天尽头。对岸时隐时现的居民房里传来优美的歌声,把我们的心“折磨”在飘渺的凝望中。

下察隅镇和西藏别的小镇在建筑风格上没有任何区别,二层水泥楼的外墙都被镶上了各色的瓷砖,在苍翠的青山中像塑料花一样张扬;川菜馆永远都飘出一种回锅肉和麻婆豆腐交杂的香味;杂货铺里罐装的可口可乐被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由于印度洋暖湿气流可以毫无阻挡地到达这里,所以下察隅历来温暖湿润,成为西藏的江南。因为物产丰富,镇上的消费非常便宜,一个人只要花10块钱就可以吃到四川小炒和察隅大米饭。

旅游业的兴起,给下察隅这个边陲小镇带来了勃勃生机。据说,下察隅镇原来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边陲小镇,镇里所有的建筑都是用原木搭建起来的,大街上过往的僜人也都是身着民族服装,他们艳丽的服饰风情万种,充满了浓浓的异域风情。下察隅的大规模建设是在近一两年才开始兴起的,如今在下察隅镇子的北面还保留着很小一部分以前的老木屋,镇邮政所就在这一小片老木屋里办公。我在邮政所里给自己寄了一张明信片,看着邮戳上“下察隅”几个字,终于找回一点边陲小镇的感觉。

下察隅镇海拔多少米(下察隅镇旅游景点)-第14张图片

下察隅镇海拔多少米(下察隅镇旅游景点)-第15张图片

下察隅镇海拔多少米(下察隅镇旅游景点)-第16张图片

下察隅镇海拔多少米(下察隅镇旅游景点)-第17张图片

下察隅镇海拔多少米(下察隅镇旅游景点)-第18张图片

下察隅镇海拔多少米(下察隅镇旅游景点)-第19张图片

三、僜人村

下察隅是僜人的主要聚居地,僜人的生活方式一直以来都被好事者津津乐道,由于僜人从前一直生活在丛林中,他们至今还保持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现在在全国共有约1400名僜人。

来到下察隅,去僜人村看看是很多游客都向往的一种民俗体验。 僜人村离下察隅镇只有不到5公里的路程,一路上全是结满了桐子的桐树,以前用来点灯的桐子由于村子通了电,现在已经派不上用场了,很多熟透的桐子就落在地上任由它自然腐烂。除了漫山遍野的桐树外,成片的芭蕉林也是一路上最吸引人的植物。僜人村就掩映在一大片芭蕉林里。

走进僜人村,除了很多小孩子在玩耍外,我们没有看到一位成年人,原来当天镇里有个重要的会议要召开,成年人一大早就去镇政府开会去了。据说僜人村的村长原来是一位很有威望的族长,他现在成了政府的人,吃上了公家饭。和村长一样,全村400多号人也在政府的安排下告别了原始的丛林生活,搬到了政府专门为他们盖的木屋里,并且用劳动走进了文明,过上了现代人的生活。

 

安静的村落里全是规划整齐的小木楼, 每家每户的门口都种着芭蕉和向日葵,牵牛花爬满了篱笆。

 

70岁的南容松当天没去开会,他就赤脚坐在自家粮仓的木台阶上。我走近他,连忙掏出香烟,用真诚的微笑取得了老人的信任。

南容松能用最简单的汉语和我交谈,他年轻时去过很多地方,见识甚广。“现在老了,哪儿也去不了,就在这里好好过日子。”南容松现在的日子过得既富裕又安宁。房前屋后种植了许多玉米,他一家7口人有2亩多水稻田,还种了生姜和烟叶。

我不想过多地询问老人的家庭和经济情况,单从他安详的面容上就知道他的生活是幸福的。我和他就这样默默地坐着,不停地吸烟,然后互望一眼,莞尔一笑。

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稻花在飘香,远处蝈蝈的吟唱让这个下午充满了乡愁般的诗意。下午6点,我抽完最后一支烟,然后起身离开。老人仍旧默默地坐着,笑容里仿佛有一丝离愁掠过。我推开栅栏的门,刚要迈步,老人突然用非常流利的汉语对着天空说:“明年再来”。

我点点头。心想,等明年我来时,一定要带一条香烟来,让我们爷俩抽个痛快。

标签: 旅游产业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