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聚焦:丁字湾的海
文/李克宁
莱阳人说的南海,是黄海的一个海岔子,叫丁字湾。如今在岔子口两岸最近处修了一座跨海大桥,桥上蓝色的索塔上有刘大卫题写的竖幅大红底色黄字—丁字湾大桥。站在这座凌空竖琴式索拉桥上,东望黄海,水天茫茫,帆船点点。西看丁字湾,如一个宝葫芦的上肚,丰满微弯。看南岸青峰山连山,望北岸养虾池,坝梗条条,纵横阡陌,水光闪闪。举起手机看麻姑岛村就在眼前,一片红瓦村舍,好大的一个渔村。
村前海水里停着两组大渔船,桅杆的长绳上系着三角彩旗,仿佛听见啪啪有声。噢,彩旗是渔民用来定风向的,桅杆用来挂旗帜、装信号灯、架通讯天线、装卸货物。这些船是莱阳羊郡镇的。麻姑岛人说,地面属海阳市,海面属莱阳市。麻姑岛虽是海阳的,门前却停着莱阳的船。休渔期站在海里。开海后船就开走了,船队去韩国、上海、舟山群岛捕鱼。船上有冷藏冷冻设施,边捕鱼边冷冻,满仓回来停靠荣城石岛港卸货卖货,那里有好多冷藏厂。
麻姑岛的船更多,有泊在海里的,有在船坞维修的,还有在船厂钉制的。
麻姑岛分北岛、中岛、南岛三个村。北岛车姓,中岛李姓,南岛王姓。南岛村前海里有三流大石礁,从左向右叫大姑、二姑、三姑。涨潮时都沐浴水中,落潮时二姑三姑露出水面。呈黄褐色。按疃时,占山户就奔着这两块礁石来的,礁石上长海蛎子,前有海后有地,肯定饿不着。
麻姑岛四面环水。从北岛村东修起桥来才和陆地车马交通。麻姑岛总给人以神秘感。传说,麻姑是个十八九岁的姑娘,貌美,头顶结了一个警,剩余长发乌溜溜垂到了腰际,穿着光彩夺目。她说自己见过东海三次变为桑田。人们都称她是长寿神。三月三日,麻姑手捧自酿灵芝酒去给王母娘娘祝寿。王母娘娘封她为仙姑。因麻姑曾来岛上云游,岛叫麻姑岛,村叫麻姑岛村。村中修有麻姑庙。至今仍有壁画年画:麻姑献寿。村里老人说,麻姑岛是长寿村。
麻姑岛人自古以渔为主业,东通烟台,西通羊郡、金口,南通青岛沿海各地。丁字湾从跨海大桥南端栲栳岛一流海岸线弯弯转到金口是即墨市的地面,从北岸金口往东穴坊、羊郡是莱阳的地面,麻姑岛以东以北就是海阳的地面了。
深山住和尚,海边居道僧。岛上还建有龙王庙,龙王庙是三间房子,龙王爷坐正北中间,左右一边两个夜叉手攥钢叉靠山墙,身旁有使唤的童男女。猴儿大闹龙宫,是闹的东海龙王。龙王兄弟四个。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麻姑岛属南海龙王辖区。麻姑岛人信龙王能镇海,保佑出海平安。鱼憋虾蚧不敢掀船。因为都属龙王所管。
隔海相望的是高高的荆山,山顶上修有三官庙,三官庙是供的尧、舜、禹三皇,人们相信尧是天官能赐福,舜是地官能赦罪,大禹水官能解厄。
麻姑岛有六个港口 ,还有造船厂,修理厂。需要维修的船,用卷扬机拉上岸。
麻姑岛人开船到对岸,说是去海南。海南,指的是即墨地的百慕、荆山七口村一带。老大姐说:年轻时跟俺掌柜的,她丈夫,划船去海南七口赶集,过去买地瓜干子,海南人到莱阳羊郡买椽子檩子木头盖房子。
住在海边,有大船出大船,没大船有小船,吃海货方便。一艘普通450马力的出海大船需要60多万,现在是机动船,船身长27—28米,船在海里跑有海图。有雷达导航。舵楼里一个荧光屏,船跑到那个海区了,东经北纬,就显出来了。船上舵手掌着方向盘,舵连接船头下的分水板,掌握方向。螺旋桨像风扇叶片,转起来拨水排水,管着船速。修理厂里,见两艘大船,停在工字钢轨上,都把螺旋桨卸下来了,在修理。钉船厂里,新制松木和刺槐木大船,正在钉制。铁船叫造,木船当地叫钉。
现在行船有海图,天气预报。过去没有,渔船出海打鱼,靠指南针和行船经验,主要看风和潮水。首先顺风跟潮出海。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鱼儿跳有雨到。日出太阳白,明朝大风发。以常用谚语来判断天气和风力。
天有不测风云。大海可畏,海边人最敬神,甚至说话都很讲究 ,吃鱼不说翻过来,说划过来。海上遇见困难怎么办?说求天老爷爷,求海神娘娘送灯指路。麻姑岛大哥说了个亲身经历。那年出海,顺风跑,往南上洋了,顺指南针跑,往南到连云港,再往南就到南京上海了。连云港是个东南斜型的。黑天遇见风,哪么弄?浪一起就害怕了。哎,前面出现一盏灯,船长老大,问些老人说,前面有个灯啊!在船头上一落,往南跑了,说,不管事,她领往前走,前面就没有害。怕是怕水里有山有暗礁和浪掀,她在前面领着就没事。有一次红灯停在船中间,说抛锚吧,前头有害。红灯如果停在船后,就待赶紧停,走就有害。这谁照盏灯?海神娘娘。你们哪么祷告?俺就仰脸望天说:天理爷爷救救命吧!天理爷爷救救命吧!海神娘娘送灯,你们哪么祷告天老爷爷?天老爷爷坐天上为大,管什么说算,祷告他,他就派娘娘送灯啊!照着她的灯走就平安。金口现在还有娘娘庙。
海边的人都会看潮流。月一十五涨大潮,每月初一晚上12点开始涨潮,早晨6点涨满潮,住个十分八分钟就开始退潮,6个小时就退下去了。海水上涨时,波浪滚滚往上涌,景色十分壮观,渔船跟潮上岸。海水退时,悄然无声,渔船卸下鱼来,再跟潮出海,大船货多时要一天才能卸完。潮退到一半时,就可以赶海挖蛤蜊、打海蛎子、拾海锥、海菜、海窝洛,收取天赐之美物,海滩上大人孩子多多。莱阳南乡有套呱说:“蚬子湾的婆娘脚不臭,一天三次海水流。”说旧时代喜欢女人三寸金莲,四寸银莲为美。那是一部分人的喜爱。秧歌剧里有词“一个大姐三十三,腚大腰粗脊梁宽,走起路来像旋风,两手一摊像泥板”,抹灰板。乡间喜欢能干活的女人操持家。
海潮,初一夜里12点上潮,是大潮,再就一天推迟45分钟,落潮也随着推迟,潮势也天天减少,十一到十四是平潮,十五又是大潮,再排到二十五,二十六到月底又是平潮,初一再大潮。白天叫潮,夜间叫汐。现今涨潮精确时间,国家海事局有潮汐预报。
海里有鱼有虾,捞来家就是钱。男人出海,过去是帆船,靠的是风力和潮流,近海捕鱼,没有大鱼,俗话说要吃大鱼深水有。打鱼的人哪怕狂风巨浪。老洋鱼多海鸥飞,清流黄水诸鱼肥。长拉鱼网七八里,待收鱼,睡船舱,十天半月不能归。现在机动船24小时一个来回。
船出去主要是捕带鱼和鲅鱼。带鱼、鲅鱼也像大雁和家燕儿一样,春天来北方,秋天走了去南方。春天从南方到黄海渤海来产卵,捕它们一汛,叫春渔。秋天它们往南方回去,再截捕一期捞它们一批,叫秋渔。带鱼属中层鱼,晚上起水到水面上。带鱼也叫刀鱼,大群生活,牙齿锋利,性情凶猛,所到之处小鱼小虾一扫光,饿了同类也吃。鳗鱼是它们的天敌。船长大哥说,鲨鱼也吃带鱼,经常看到秃尾巴的带鱼,是叫鲨鱼咬掉尾巴了。捕带鱼用流刺网,围网,老牛网。
晚上捕带鱼,带鱼头朝上尾朝下站着游。碰见鱼群,铮亮有一二里宽,一网能捕五六百斤,不敢捕头阵鱼,瞄准约量能捕多少,就在大群后尾截一段捕。像打仗掐后尾打一样。随着捕捞工具先进遇到鱼群一网也能满舱,一船舱能装三四万斤。
鲅鱼是近海鱼,属于暖性上层鱼, 叫蓝点马鲛,也是晚上捕捞。鲅鱼有意思,觅食躲在岩礁洞里等待小鱼来到跟前突然张大嘴巴吞食,守株待兔。
捕鲅鱼用单层流刺网,一放十海里八海里,过去五个网一门口,收网一门口一门口收。现在是用三重网,机器收网,六七个人干。一般鱼进网跑不了。
过去,莱阳人春天有去南海岸推带鱼的习惯。村里几个人嘎伴推小车去港上买带鱼。买回来村里人分分,腌制凉干,截段放盐收藏在鱼鳞瓷坛子里,平日放锅里腾吃,也有用苞米皮包着放锅头草灰里烧吃,上等美味。
去羊郡推虾来家推虾酱,推皮皮虾是年年清明前要做的事。皮皮虾用三层网在浅水捕捞。南海的鱼虾鲜亮!推的虾酱能吃一年,为保鲜加盐多,和着菜鸡蛋蒸熟就饭吃。到现在生活富裕了,饭店还做这道菜,饼子芋头就虾酱。
鲅鱼是满口肉,过年过节过生日,红白喜事,都备鲅鱼上宴席,名子吉祥,壮样大方。农村有客必备鲅鱼。丁字湾有送鲅鱼敬老的习俗,每到春汛秋汛期过节和生日,女婿总要买两条大鲅鱼送给老丈人,拔年岁,以示孝敬。
丁字湾海又出大对虾和螃蟹,对虾说是一对一斤,现在一般大的是四个头一斤。螃蟹有毛蟹和大夹蟹。豆黄蟹子麦黄虾,说的是虾蟹最肥美的时节。还有一种扁形和圆柱形的“鲜子”,是莱阳南海独有的特产。
三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说海蛎子五一以前肥,五一以后瘦就不鲜亮了。瘦是因为喷浆了。喷浆是干什么?贝类生小贝类就叫喷浆。海蛎子喷浆就喷出些小海蛎子居在礁石上。老大哥用手指甲比量大小,喷浆出来和小拇指盖一样大,长段时间就像大拇指盖大了。噢,原来贝类这样生小贝类啊!不说生,说喷浆啊!蛤蜊也是喷浆,喷浆就瘦了。五一前后,海里的鱼虾贝类都生小生命了。所以现在五一封海。大小船都不让出海了。国家为什么封海?就是针对地网,两条渔船拉,贴海底拉,大鱼小鱼都逃不了,叫扫地穷。很早以前不封海,网是棉线和麻绳织的,粗,有些鱼看见了不进网,一网打不了几条,多了网也承受不了。现在好了,现代化捕捞,尼龙胶绳,细的在水里鱼看不见,想捕就跑不掉。也捕黄花鱼,黄花鱼是渤海黄海的名产。
麻姑岛和平年代过好日子,有地种,还能出海捕鱼。过去没有冷冻设备在船上,捕上鲅鱼来,直接在船上晒咸鲅鱼片子带回来。战争年代就不行,过不上平安日子。
莱阳丁字湾恒大新世纪城最漂亮,麻姑岛人指着新城说,望见那个城啊是新建的,俺这有去的人回来说,建的刚好来!海南即墨的人说,在俺这面就望见莱阳新城,建的和大城市样,俺闺女在那上班销售房子,北京的人都来买。有个老太太悄悄足给俺闺女2万块钱,说我看好这个位置这幢楼,楼层房间你帮我定下,2万块钱给你当奖金。俺闺女不要,公司规定如果都看好一个楼层,同一套房,需要抓阄。卖的挺好,说是青岛后花园。莱阳海阳都是青岛经济圈。
我和文友这次到麻姑岛和海南荆山上去看 ,沿途的人真热情,认识了就加个微信。见到一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打听路,在一个镇上遇见他三次,把我感动的!这是天意啊?走到路口左转往西,再往南,上坡下坡……从微信发给我们指路。下了荆山看见那个放羊的大哥,还站在山上远远眺望,几十个风力发电机组高杆竖立山顶,风翅缓缓转动。
回乘还走跨海大桥,最爱看我们的丁字湾,大桥东的海是沙底,沙底有沙杠子,海底涌沙翻浪老高,起来就卷浪花儿,无风三尺浪嘛,涨潮海底的水往上鼓,看是个平了,一鼓老高。会游泳的迎着浪钻进去,一抬头就是浪谷,可以换口气。只要看海里翻浪就是沙底或礁石。
桥西是丁字湾,不像地图上有棱有角,倒像宝葫芦的上肚还带个弯把儿。当你爱一个地方的时候,就觉得那儿也是好的。丁字湾内不是沙底,因有五龙河、白沙河、等五条河从丁字湾入海,看着真有海纳百川的感觉。因海滩是泥底,盛产贝类!现在丁字湾新城西还有七千亩养虾池,其中有养螃蟹的。
开车从桥面上跑过的那感觉,如在彩虹上跑,凌空飞驰,又好像在大海上面飞,蓝蓝的水出出的闪在后面,高高的蓝色双塔瞬间来到眼前,仰目读出声“丁字湾大桥”。
双塔索面斜拉桥,一根根索拉钢柱是橘黄颜色的,像竖琴!古代的大竖琴造型!谁弹?“神的乐器”演奏的是天籁之音。风声浪声,雷声雨声,轮船汽笛声汽车飞驰声,人的歌声,海鸥海燕的叫声,和着这让风吹的铮铮响的钢铁伴奏,这不就是天籁之音吗!
双塔下桥拱最高,能过大轮船。大桥桥面宽24.5米,主梁共有51段,双向4车道,桥塔总高度105米,主桥跨径为376米,总跨度约3291.6米,很是宏伟壮观。丁字湾世纪城是最漂亮的城。丁字湾的海,丁字湾的山,山山水水故乡亲。丁字湾外的海,波涛汹涌,向天边无限延伸着。
【作者简介:李克宁,莱阳人,曾经担任莱阳京剧团编剧,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民俗协会会员,“莱阳市文化志”副主编,在胶东文学发表过散文“梨乡芦儿港”“五龙汇涨”,在山东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写的“秃尾巴老李”一书里写了秃尾巴老李在莱阳系列故事;在“山东民俗”上发表过“莱阳儿童游戏”“莱阳张家灌”等作品,参加过“莱阳民间故事”的编写。作品《许世友的故事》被山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建党七十周年征文三等奖,被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作家协会授予山东省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文学创作征文奖。】
【莱阳聚焦,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