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老师(商鞅的师傅是谁?)
吴起图像
商鞅变法是吴起变法在秦国的复活。
商鞅变法比吴起变法成功,不是因为商鞅比吴起强,而是秦国王室比魏国王室、楚国王室强,能将变法进行到底。
商鞅立木建信
一、商鞅立木,抄袭吴起攻亭
商鞅立木建信的故事众所周知——商鞅在新法令公布前,担心自己在民众中没有威信,就在城墙南门放了一根木头,旁边贴着告示说:如果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开始没有哪个老百姓相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位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商鞅一举树立了自己在民众中的威信,这才公布了改革的新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攻城图
吴起攻亭建信的故事就鲜为人知——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秦国有个岗亭靠近魏国境内。这个岗亭会对魏国的种田人造成很大威胁,但是又不值得征调部队攻打它。于是吴起就在北门外放了一根车辕,然后下令说:“谁能把车辕搬到南门外,就赏赐他上等田地、上等住宅。”起初没有人去搬它,终于有个人把车辕搬到南门,吴起立即按照命令行赏。不久吴起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红豆,下令说:“谁能把红豆搬到西门,赏赐如前。”百姓们都争先恐后去搬运。最后吴起下令道:“明天要攻打岗亭,谁能第一个登上,就任命他做大夫,赏赐上等田地和住宅。”百姓们争先恐后参战,一个早上就把岗亭攻占了。
——但是,商鞅曾在魏国国相公叔痤府中做助理,肯定听说过大名鼎鼎的吴起这个攻亭故事,因而后来在秦国变法时如法炮制。
商鞅剧照
二、商鞅变法提高秦军战斗力,其理论渊源是《吴起兵法》
根据《战国策卷二十二魏策一》记载——
魏惠王八年(公元前362年),公叔痤率领军队在浍水北岸大败韩、赵两国联军,活捉赵国将领乐祚。魏惠王闻讯大喜,亲自到城郊迎接公叔痤,并宣布赏赐公叔痤一百万亩田地作俸禄。
公叔痤推辞赏赐说:“使军队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全赖吴起遗留的治军方法,这是吴起的功劳;预先察看地形险要,分析敌我形势,提供决策方案,使得三军将士心明眼亮,目标明确,是部下巴宁、爨襄的功劳。赏罚分明,保证军队的战斗力,这是王上您的功劳。我只不过是看准进攻敌人的时机,便击鼓进军不敢懈怠,这算什么功劳呢?”
《大秦帝国》中的商鞅和公叔痤
——公叔痤的原话:“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挠拣而不辟者,此吴起余教也,臣不能为也。”
——证明魏军战斗力强大,是吴起的治军方法形成的。
——由此可以推论:商鞅变法提高秦军战斗力,其理论渊源应该是《吴起兵法》,而不是李悝《法经》。“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吴起这种战无不胜的神功是李悝望尘莫及的。
吴起被杀剧照
三、商鞅变法是吴起变法在秦国的复活
吴起变法前夕的楚国,就如同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大清帝国,处处受到列强的欺侮与凌辱。
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不过八年左右的光景,就使楚国从一个贫弱挨打的大国,变成了一个富裕强盛的大国——南平百越西伐秦,北却三晋并蔡、陈,“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吴起变法的最直接最轰动效果,就是公元字母娱乐网网前381年楚军伐魏救赵,击败以魏军为首的魏、齐、卫联军,收复了被三晋占领的蔡国、陈国故地,并瓦解三晋伐楚同盟。
不幸,在伐魏救赵的巅峰时刻,楚悼王突然去世,失去楚悼王庇护的吴起被楚国贵族杀害。吴起变法在某种程度上中断了。
楚军伐魏救赵那年商鞅才十四岁,正是思想形成期,这轰动天下的战役肯定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必然引起他对吴起变法的关注与学习。
商鞅是吴起的效法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商鞅变法是吴起变法在秦国的复活
商鞅被车裂剧照
四、商鞅变法的内容与吴起变法基本上一样,两人连结局都一样
变法的具体内容我就不多说了,归根到底就是拿权贵开刀给军民进补。
拿权贵开刀的改革才是真改革,拿百姓开刀的所谓改革是字母娱乐网网鱼肉百姓,是开历史倒车。
但是,拿权贵开刀的改革,改革者的下场可想而知:必然成为权贵公敌被权贵陷害。
吴起、商鞅功高盖世下场悲惨就是明证。
司马迁说商鞅之死咎由自取,是因为刻薄寡恩,这是腐儒之说。
看过《韩非子》就知道,法术之士对变法带来的个人风险是有透彻的认识的,但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知其不可而为之”。可以说,法家人士才是真正的殉道者。
李悝图像
五、李悝《法经》商鞅变法肯定有影响,但史上并无李悝变法
我在《李悝是谁?有没有李悝变法》一文中分析过,史上并无李悝变法,实际上很可能是——李悝是韩非子一样的学者,将魏文侯时期的法治思想与法治制度整理成《法经》。而商鞅字母娱乐网网在魏相公叔痤中得到《法经》一书,作为其在秦国变法的参考书。
因此,李悝在这个意义上也算商鞅的老师,但影响力肯定不如理论与实践都冠绝天下的变法先驱吴起。甚至可以说《法经》一书的内容,也有吴起的重大贡献,因为魏文侯的军政思想受到吴起的重大影响。
事实胜于雄辩,只有经过实践证明的理论才最具说服力。
而吴起用他辉煌的成就证明:他的理论具有无可匹敌的实用价值。
因此,吴起堪称史上屈指可数的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