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史观(人类历史进程的唯物史观解读)
一、动物的生存与人类的生活
探索人类历史的奥秘首先需要明确人是什么?毫无疑问,人是一种生命的存在。但是,生命的存在不仅只有人,还有动物的存在。人与动物虽然都是生命的存在,但具有明显的区别。马克思指出:“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人则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活活动是有意识的。……有意识的生活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
七八百万年前,由于地形和气候的巨大变化,原先茂密的森林逐渐变得稀疏,林中空地不断扩大,最终被草原取代。生活在这里的古猿,其中一部分逐渐由树栖生活转到地面生活。来到地面的古猿,主要以植物根茎为生,觅食的需要刺激了双手的发育。为了防御猛兽袭击,古猿逐渐学会使用树枝和石块,这也刺激了双手的发育。双手在身体中的作用开始增大,古猿身体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从原来的四肢行走变为双足直立行走,上肢被解放出来,为进一步进行劳动创造了生理条件。
四肢行走的哺乳动物,其大脑的重量是由两个前肢来支撑的,前肢的定点与大脑之间还有一个脖子的长度,大概四五节颈椎,头部的重量是由颈椎挑起来的,因此,大脑容量的每一次增加都将成倍的放大,增加颈椎的负重。而一旦直立行走,头部的重心与躯体的重心逐渐重合,大脑的重量换成由后肢来承担,颈椎由杠杆变为支柱,身体可以负担更加庞大的头部。人类的脑容量逐渐增加,为人类有意识地字母娱乐网网改造自然创造了智力条件。
距今约100万年前,人类开始学会使用火,使人类脱离了为了延续生命的生存状态,进入到有意识的生活状态。人类不在满足大自然的天然条件,学会使用钻木取火的方式进行照明、取暖,加热食物。之后,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将植物的种子进行栽种,产生了农业。
动物的生存只能从大自然的天然条件中摄取食物,生存状态完全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大自然给什么就吃什么,大自然给多少就吃多少)。而人类有意识的改造自然,创造更适应自身生活的条件,不再完全受制于自然界(火种的使用和农牧业的产生增加了食物的供给)。因此,我们可以说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动物是无意识地适应自然、被自然选择的生命存在,而人类是有意识地改造自然、选择自然的生命存在。动物的生存是出于自然本能的生命活动(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大自然给什么吃什么,给多少吃多少),而人类的生活是实现人的目的性要求的生命活动(大自然给生牛肉,人类可以加工成烤牛排)。
二、人类生活的两种尺度
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物种的尺 度和需要来造成东西,可是人善于依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到处善于对对象使用适当的尺度;因此,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生活”与“生存”的区别,最根本的是在于动物的生命活动,只是按照自己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去适应自然,而人的生命活动则是“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相统一的变革自然的活动。
动物只能按照它所属的物种的本能去适应自然。例如,肉食动物不能食草,食草动物不能食肉,鱼不能在陆地上生活,老虎不能飞上天,捕食只能靠自身的体能、尖牙利爪等这些天然禀赋。人类则不同,“人善于依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人类可以按照世界上各种存在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大自然虽字母娱乐网网然没有给我们鳃,但是我们设计出了潜艇能够遨游海底。大自然虽然没有给我们羽毛,但是我们制造出了飞机,能够让我们翱翔天空。大自然没有给我们尖牙利爪,但是我们制造出了刀枪用于捕食切割。这些生产是人类有意识的认识和利用规律的产物,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三、人类生活与历史
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人类的生活与动物的生存是两种不同的延续生命的活动。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简单的复制来延续生命,例如今天的老虎捕食与2000年前的老虎捕食没有十分明显的差别。而人类则是将自身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经验以文化的形式固定,并以“文化遗传”的方式进行传承,采用“历史”的方式延续生活活动。例如,1000年前中国人的饮食以蒸煮为主,而今天则有煎炒烹炸蒸煮等各种烹饪方式。飞机上天也不是某个历史节点的“文化基因突变”,而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不断深化对飞禽昆虫的认识,掌握了其飞行规律后进行“仿生”的产物。
人是“历史”的存在,“历史”是人的存在方式。“历史”的存在方式,使人的生命演化获得了自我超越的特殊内涵——发展。人以自己的生活活动去实现自己的生活目的,把不会主动满足人的世界,变成满足人的要求的世界,从而实现了人自身的“发展”。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历史。其中物质文明的演进历史主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历史就是由经济基础引起的上层建筑的演进历史。
四、物质生产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与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同时,人类还需要为满足新的需要进行再生产字母娱乐网网和自身的生产。由此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生产力)问题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整个历史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必然改变。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社会变革就会到来。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
战国时期,七雄割据。为什么最后秦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为什么秦以前的周不能实现中央集权制,而只能采用“共主拥戴、逐层分封”的方式?其直接原因可能是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国力、军人矫勇善战、秦始皇本人雄心勃勃。但根本原因在于铁器牛耕的使用,增加了农业土地利用率,降低了土地生产管理的成本,使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得以实现,西周时期的“井田制”瓦解。生产力的进步让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地方成为可能,因此“郡县制”代替了“井田制”,成为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时代的开端。
五、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同时,“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因此,生产关系决定国家与意识形式,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与秦朝大一统的格局和独尊法家不同,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在思想上也是百家争鸣。而同是儒家的孟子和荀子因为分处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却对人性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根本原因就是战国时期比春秋时代征战频繁,让荀子得出了更为实际悲观的“性恶论”。
西方地理大发现以后,由于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新兴的资产阶级面对封建领主的压迫,要求建立资本主义秩序的诉求强烈,因此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先驱借助古希腊的历史素材歌颂人性,反抗保守的天主教会的禁锢,启蒙思想家提出了民主自由的理念,掀起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