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元曲(元曲相对宋词有何发展与继承?)
中国文学发展样式纷繁多样,每个朝代均有代表性文学体裁。王国维也曾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依次代兴”,虽然说文学体裁在各个时代的代表有所不同,但不可忽略的是,各代之间的文学体裁相互影响,推陈出新。正如元曲发展至元代,继承了宋词的创作主题,但也创新了文学的表现形式,发展了其作品的文化内涵。所以,本文将从文学作品的创作主题、创作形式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元曲对宋词的继承与发展。
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元曲继承了宋词歌颂男女情爱,又突破了封建礼教
宋词的发展得益于其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文化,为宋朝商业的发展和娱乐的消遣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而宋词的功能,也正是继承了晚唐五代来在宴乐场所为伶工歌女传唱的功能,在北宋晏殊、欧阳修等人的革新下,转而抒写男女之间的相思爱恋和离愁别恨。
到了元朝,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社会经济虽继续繁荣,然而,大量的汉族士人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得到重视,仕途失意的文人为了维持生计,开始把眼光转向酒楼歌肆、戏台戏楼中,他们既有高雅的文学底蕴,也有通俗的文学素养,创字母娱乐网网作大量的元曲,既继承了宋词歌颂男女情爱的主题,又突破了封建伦理,在文学作品中强调“情字母娱乐网网”的主张。
如关汉卿的《拜月亭》是以大家闺秀王瑞兰和秀才蒋世隆悲欢离合的婚姻爱情故事,二人在门不当户不对的阻碍下,女主人公王瑞兰回房后独自焚香拜月,抑郁的抒发对夫婿刻骨铭心的离情,呼喊封建社会男女青年的共同心声:
天那! 这一炷香则愿削减了俺尊君狠切; 这一炷香则愿俺那抛闪下的男儿较些。那一个爷娘不间叠,不似俺,忒唓嗻劣缺。(做拜月科云) 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教俺两口儿早得团圆。
王瑞兰“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正是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男女情爱的肯定,字母娱乐网网更希望“情”能够得到满足和尊重,是一种进步思想。到了元代中期,王实甫对“情”的关注更进一步,他的作品《西厢记》以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为主题,将青年男女一见钟情,却受到封建家长的反对,便做出冲破礼教樊笼的举动,在这部戏曲中,王实甫明确提出: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王实甫是元代戏曲史上第一个响亮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作家,在他看来,天下的“有情人”包括那些未被家长认可,私定婚姻的青年,他希望所有恋人都能够如愿以偿,这种观点是对宋词男女情爱主题的继承,更是一种突破。
由宋入元,社会思潮发生了显著变化,宋朝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愈加松弛,在元代城市经济茁壮发展情况下,社会民众越来越注重个人的意愿、情感,甚至欲望,人们自觉追求“情爱”的需求,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开始突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极大冲击了封建伦理。
通俗易懂,浅白晓畅的语言,生成了元曲作品大量引用、改写宋词作品的创作形式
与唐人相比,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更加冷静、理性,超越了繁华丛中的青春活泼,追求一定的成熟风范,所以,宋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不追求高华绚丽的色彩,而更加根植于个人平淡的生活态度,这种审美情趣的转变促进了北宋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辨转向“以俗为雅”,从而扩大了诗词的体裁范围。
而元曲在这种审美情趣的基础上,更加深化其文学体态,许多作家不仅自然地抒写人情世态,而且表现出淋漓尽致、饱满酣畅的风格。以剧本为情节的故事发展,将简单的人情世故写的波澜起伏,透彻的表现出悲欢离合的情态;以大量的俗语、俚语、双声叠韵等生动的写出了引人深思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有略微瞥见宋词的影子,从而达到俗文学中,窥见高雅的语言,达到雅俗共赏的审美体验。
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历来被后人称道,被誉为“中国戏曲语言艺术的最高峰”,这部戏曲中善于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量身定制其语言特色,既有丫鬟红娘的大胆泼辣,也有大家闺秀崔莺莺用大量的宋词展现其婉媚含蓄,如第五本《张君瑞庆团杂剧》第一折中写张生为考取功名,莺莺不得不与心上人分别,离愁心绪沉重的她唱道:
裙染榴花,睡损胭脂皱;纽结丁香,掩过芙蓉扣;线脱珍珠,泪湿香罗袖;杨柳眉颦,人比黄花瘦。
莺莺是崔相国府的大家闺秀,自小饱读诗书,她的唱词中大量借用了婉约派的宋词,表达了含蓄的情感,在这一折中,莺莺也是借用了前朝诗词来表达对张生的思念,“裙染榴花”、“纽结丁香”、“芙蓉扣”均以一种闺阁女性的衣物入手,写自己与张生分离后,整日卧床等待,压皱了许多褶子,而“杨柳眉颦”一句是引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有一番美人落泪,心生怜悯的疼痛可怜,“人比黄花瘦”一句恰是引用了宋代婉约词宗李清照的《醉花阴》,自况李清照,表达对夫妻离别的苦涩离愁和彼此眷念的幸福。
王国维曾说:“元曲之佳何处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元曲中的大量文字,继承了宋词的平淡与恬静,形成了不事藻绘,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词与曲本是一体,元曲将大量的宋词引入作品中,增强了曲作的抒情性,又提高的作品的雅致。
由男女情爱,升华至社会批判,丰富了元曲的文化内涵
如果说宋词是文人抒写个人私生活幽约情操、纵情享乐之风的浅斟低唱,那么元曲是承载着男女情爱的主题,升华了其文化内涵,以汉族为代表的剧作家深受封建统治黑暗的压抑,仕途失落的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抒愤,大量涌向勾栏瓦舍,开始毫无遮拦的宣泄情感的爱与恨,透彻的表现悲欢离合背后,统治者的丑恶嘴脸。对于元曲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明代学者早有深切理解,孟称舜在《古今名剧合选序》中也说:
迨夫曲之为妙,极古今好丑、贵贱、离合、死生,因事以选形,随物而赋象。
这段记载正阐释了元曲的显著特征,是皆生活中的美丑、生死、贵贱、离合等日常小事,极为简明真切的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这些惨遭落第的文人,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忧国忧民的情操,他们在勾栏中逐渐对社会现实有了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认识,开始借曲作来揭示元代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写一位善良而多难的女性,被父卖了抵债,夫死婆怨,冤死在狱中。曲中,窦娥在临死之前对天地呐喊道: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窦娥作为一位孝顺善良的女性,曲中从未说过过激的话,但在官员错判案件,自己入狱等死的时候,被黑暗现实逼得爆发出反抗的言语,她埋怨天地不公,质疑天理的存在,甚至立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力求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关汉卿如此进行惊天动地的描写,正是看破了人世间的不公,希望唤醒世人的良知,希望社会能够公平合理的善待每一个人。
元曲在继承宋词男女情爱题材的基础上,借助“人情”来表达社会间的温暖,也在此基础上,提升了文学内涵,揭露了人间罪恶,高扬了正义旗帜,更是为社会中的小人物赋上捍卫正义的壮烈情怀,和顽强坚定、敢于与邪恶势力斗争的较量,这是对宋词的创新与突破。
结语
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发展是密切联系,且不断突破的。宋词、元曲作为朝代更迭中文学的表现体裁,它们固然有着独特的特点,更有着数不尽的点滴联系。在创作主题上,元曲继承了宋词男女情爱的特征,却又主张“情理”的思想,将男女之情推向了合理化的阶段,突破了封建社会对媒妁之言的规束;在创作语言上,元曲继承了宋词的委婉含蓄,在很多曲作中均能窥得宋词的影子,这种对宋词的引用和化用,形成了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而在文化内涵上,元曲更加贴合社会现实,借用人间情感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反映出对底层民众的怜悯与呵护。
可以说,文学发展的历程中,文人在寻找自我、娱乐自我的同时,愈发敢于结合社会现实,记录社会风貌,抒发社会不满,呈现出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治理形式,促使针砭时弊的文学被社会重视,引导社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