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桥的传说(蒲汇塘桥的传说)
七宝古镇,如今是上海郊区游的网红打卡点。而古镇上横跨蒲汇塘、连接两岸街区的字母娱乐网网石桥更是让游客们流连忘返。说起蒲汇塘桥的传说,当地的老人们更是津津乐道。
蒲汇塘桥上游人如织
相传五百多年前,蒲汇塘上是没有桥梁的,只有几只小船的一个渡口,人来人往,很是不便。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当地名人徐寿(字永龄,号鹤田,先世居嘉定,后移籍华亭县七宝里),为沟通七宝至泗泾沿蒲汇塘水运牵道和陆路行走,出资发起造桥。
当时蒲汇塘的河面有几十丈阔,要造一座石桥,谈何容易?尽管徐寿热心公益、乐做好事,宁愿倾家荡产也要造一座桥方便百姓出行,但无奈工程量十分浩大,还是有些力不从心。于是他就与镇上的开明富绅张勋(字启龙)相商,两人携手联合造桥。张勋为人慷慨,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便一口答应斥资。两人筹足经费后,于是邀工匠,采桩木、运石料。等到货到人全,便选定一个吉日良辰开始动工造桥了。不料,由于水急浪高,桥桩始终打不下去,徐寿、张勋他们也弄得一筹莫展,精疲力竭,仍无良策解决。
这一天,阴雨绵绵,河水急涨,无法施工,徐寿正吩咐工匠们收工,忽然看见有一艘小船从东疾驶而来,船到渡口,下来一位银须白眉、鹤发童颜的老者。徐寿感到,来者慈眉善目非同一般,忙上前打恭作揖向他讨教造桥之事。老者听后,微微一笑,表示他愿意助一臂之力。只是他不慌不忙地到附近肉庄里字母娱乐网网去借了一把斩肉用的斧头,上了小船,来到桥桩边,嘴里念着:“下下下落下超众生……”对准打不下去的桥桩,在每根上猛敲三下。刹时间,整个渡口地动山摇一般,只见原本打不下去的一根根木桩,顿时立刻乖乖地朝地下缩了进去。徐寿上前向老头作揖道谢:“师傅神功,多谢相助”。可老者却说,桩虽然打下去了,但要造成这座大桥还有重重难关哩,大家唯有齐心协力,才能按时完工。说时,他将手中那把斧头往桥桩缝里随手一抛。一眨眼功夫,老者已乘上原先来时的那船往西驶去。
在以后的日子里,众人都按照老者的话,大家齐心协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将这座横卧在蒲汇塘上的石拱桥造成了,取名“塘桥”,而且还按原计划提前完工。
塘桥造起后,大大方便了南北交通,蒲汇塘两岸连成一片,商业贸易也开始兴旺起来,七宝很快就成了闻名八方的大镇。而建造塘桥的故事也被人们越传越远,越传越神,而那把肉斧也被传成了“玉斧”和“神斧”。
三孔蒲汇塘石拱桥
据《上海县志》记载,1864年(清同治三年)重修蒲汇塘桥。重修的塘桥为三孔石拱桥,主桥跨度11.25米,高5.2米,两拱跨度均5.6米,高3米,桥长29米,南北各20级,宽5.45米。我小时候看到的蒲汇塘桥上是有顶棚的(1963年上海县人民政府出资加上去的)。现在大家看到的蒲汇塘桥,是1979年七宝镇出资修缮,加了“七宝塘桥”额于原额上。
我小辰光看到的有棚顶的塘桥是1963年由上海县政府出资加上去的。
值得一提的是,“八一三”日军的飞机狂轰滥炸,在桥头两旁的房屋被炸掉了几十间之多,而塘桥却巍然屹立、太平无事。难怪事后有人说:“塘桥有玉斧垫着,不要讲掼炸弹,就是神仙降临都摇不动。字母娱乐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