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在哪(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字母娱乐 165 0

云冈石窟在哪(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是我国很少有的一个名族鲜卑族,一个朝代北魏开凿的皇家石窟,据今已1500多年,比敦煌莫高窟迟90多年,比洛阳龙门早30多年,鲜卑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名族,云冈石窟可以说是一部刻在石头上北魏王朝。要了解云冈石窟首先了解北魏(386年—534年),它是鲜卑族拓跋珪道武帝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在道武帝带领下建立起来一个强大的王朝,定都平城,今大同市,当时有一高僧可能是为了传播佛教,自愿匍匐在道武帝的脚下称皇帝就是当今的佛祖,于是佛教开始在北魏盛行,到明元帝时已经达到鼎盛时代,到太武帝时由于他的司徒信奉道教,又因他在外出征战时发现寺里有武器,并发现僧人不检点,于是发动了灭佛事件,当时的太子(后来追封为景穆帝)是虔诚的佛教徒,也因灭佛而杀,最后太武帝的孙子继位,为文成帝,文成帝就在太武帝灭佛之后大力兴佛。各地所毁的佛寺又在这个时候兴建起来了,而云冈石窟就是在这个时期由昙曜主持开凿的。文成帝死后儿子献文帝继位,嫡母冯太后执政,几年后迫献文帝禅字母娱乐网网让给他三岁的儿子孝文帝,仍然冯太后执政,云冈中期石窟大多为双窟,就映射二主控天下,直至冯太后去世孝文帝亲政后迁都洛阳,云冈石窟皇家开凿落下帷幕,后期的开凿造像之风在中下层阶层蔓延起来,亲贵、中下层官吏以及邑人信众充分利用平城旧有的技艺在云冈开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这种小窟小龛的镌建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


了解这么多开始参观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昙曜广场,那昙曜为何许人也?昙曜,他在少年时期就出家了,本来是凉州,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甘肃省武威市的高僧,他在到达平城后,受到太子(就是景穆帝)的重视,开始管理众僧。但是,在太武帝灭佛时,他逃离平城,在文成帝兴佛后,昙曜在路边巧遇了文成帝的车队,俗话说:“马识善人”,文成帝的马竟然咬住昙曜的袈裟不放,于是昙曜就成为管理全国僧尼事务的“沙门统”。这沙门统,也就是北朝僧侣的官名,是由僧人担任,是佛教事务的最高主持人。昙曜作为以禅业著称的高僧,在文成帝的支持下,选择了武周山南麓这块幽静之处开窟修禅。从公元460年开始,昙曜组织了开凿石窟的建设,现在我们看到的西区著名的“昙曜五窟”,就是由昙曜主持开凿的。


紧急着就是礼佛大道。


接下开始参观,先上个自己绘制的简图。


第1,2塔庙式双窟,1窟两层方形塔柱,2窟三层塔柱,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3窟暂时不开放,据说石窟规模最大,佛像是唐代补凿的。


第4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5,6窟也是双窟,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5窟分前后室,后室佛像最大,高17米。


第6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四面

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7,8也是双窟,7窟最早出现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称“云冈六美人”。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舞姿动人。8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云冈石窟在哪(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1张图片

第9至13窟在清代晚期被涂上了彩绘,彩绘后的五个洞窟异常的华丽,看起来五彩斑斓的,被人称为“五华洞”。而“五华洞”又分为两组,分别是第9、10窟和第11、12、13窟。第9窟与第10窟,是一组双窟,是云冈石窟中殿堂风味最浓的两个窟,而且这两窟的前殿还有列柱开间,这可是云冈石窟的一大特点。出现了双佛并坐龛,二龙绕山腰,体现当时的二主统天下的局面。


第11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在西壁,满布了形式各异的佛宝,它们虽然雕刻精美,但没有统一布局。而东壁则有《太和七年造像志》和邑信士54人雕刻的95躯雕像。这些佛直大约也是当时的善男信女们各自为修功德而独立雕刻的,所以才形成了这种不对称、无统一布局的雕刻。。据一些专家研究,这种布局的出现是“当时国家投资开大窟,民间集资补小龛”的反映。可以说,第11窟是云冈题记最多的一个窟。


第12窟为音乐窟,它是庆祝释迦摩尼成佛时的大型音乐盛会,可是其中的乐器既不是西方宗教用的,也不是汉族祭祀用的,而是鲜卑马上民族的排箫、弦管、箜篌、打击乐器,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中国音乐的重要资料。其实是活脱脱一副当年北魏宫廷生活状态真是显现。


第13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据说有位资深游客发现其脚趾上有一黑痣,旋起风波,说疑似专家们要找的“兴安石像”。兴安是文成帝的年号,实际上就是文成帝的像,据说文成帝脚和脸上有黑痣,文成帝当年让昙曜凿石窟时曾下诏:令如帝身!


第14窟,分化严重。


第15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16至20窟,称昙曜五窟,昙曜以“如帝身”的思路开凿出这五窟,现在的对应关系还没有完全定论,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显示出一种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继承并发展了汉代的优秀传统,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16窟,正中主佛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昂首挺胸,气概非凡,胸前用带子打结,这种着衣形式称为“中国式袈裟”。被西方游客誉为"美男子"。如文成帝。


第17窟,形制较特殊,洞窟地面低于洞外地面。主尊是交脚菩萨,高15.5米,据说是因为只有他没有当皇帝,洞窟低于地面,也有入土为安的解释。如景穆帝。


第18窟,主佛像是一尊披着千佛袈裟的释迦立佛,之所以称为千佛袈裟,是因为袈裟上刻有无数的小佛像,属于世界罕见。佛像左手将袈裟扶在胸口,手势呈忏悔状,给人深思忏悔的感觉,其实这尊佛代表太武帝灭佛后忏悔。


第19窟主佛是昙曜五窟中最大的佛像,也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的佛像,他的高为16.8米。这尊主佛是三世佛祖释迦,他的面容慈祥,既端庄又稳静字母娱乐网网,是明元帝的象征。


第20窟,露天大佛结跏跌坐,佛主尊坐佛像高约14米,腿部风化严重,高肉髻,头部素面,面相丰圆,大目高鼻、双耳垂肩,唇上蓄八字须,嘴角微微上翘,宽肩,双手放在腹前系禅定印,着袒右肩袈裟,右肩覆衣角,袈裟下面穿僧袛支(内衣),衣边饰联珠纹。身后有火焰背光,内有坐佛及飞天等。第二十窟坐佛充分反映了北魏佛教造像的宏伟气势,代表开国皇帝道武帝。


第21至45窟是,魏孝文帝迁都道洛阳以后开凿的,孝文帝迁都后,下令鲜卑族人不能说本族语言,要穿汉服,说汉语,连姓也都要改,所以此后的佛像和菩萨面形消瘦、长颈、肩窄且下削,这就是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出现的一种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显著特点。这一特征和风格在龙门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现,对中国石窟寺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匆匆的半天时间,走的好累,但云冈石窟的魅力还是感染着我,如果不相信,去看一看,你进去就感到很奇怪,罗马的廊柱,希腊的高鼻梁,深眼窝,印度的佛像字母娱乐网网,还有波斯文化,巴比伦文化,都在那里,仅仅是云岗石窟就成了世界文明的大聚会。云冈石窟的值得多次游览!


一边寻找素材,一边画图归整,等快完工时 ,点了个放弃编辑,所有的文字图片都没有了,真急得快哭了,求助于儿子,摇了手机无数遍,无果,心情郁闷,没办法,下午从头再来,儿子做饭,我继续整理编写,终于完工了。

云冈石窟在哪(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2张图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