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重庆“涪陵区”概况)
涪陵,夏商至春秋前期,为濮人居住区;春秋中后期至战国中期为巴国地;战国中后期为楚国枳地。
秦朝,属巴郡地。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27)置枳县,为区境置县之始,属巴郡。[4]
东汉时,分枳县置平都县。三国蜀汉时,增置汉平县,隶涪陵郡。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在巴郡枳字母娱乐网网县侨置涪陵郡,治汉复城。[4]
北周时,移郡治至汉平县。
隋开皇初年(581年),撤销涪陵郡。开皇十三年(594年),移汉平县治于涪陵镇,改名涪陵县,属巴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设涪州,属江南西道。天宝初年,改为涪陵郡。乾元初年,复名为涪州。
北宋,改隆化县为宾化县,建置同唐。
南宋,置涪州,属夔州路,辖涪陵县、武隆县。[4]
元朝,置涪州,属四川行中书省,辖武龙县。
明代,置涪州,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辖武龙县(后改为武隆县)。
清朝,置涪州,不领县。
涪陵地标泽胜双子塔
民国初(1913年),改涪州为涪陵县,先后隶属四川省川东道和四川省第八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五月,因涪陵县第五区地广,划为武隆局。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从涪陵县分置武隆县。[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初置川东涪陵专区,辖涪陵、南川、酆都、石砫、武隆、长寿、彭水七县,隶川东行署区。
1952年,川东酉阳专区并入川东涪陵区,增辖垫江、黔江、酉阳、秀山四县,隶属四川省人民政府。1958年,长寿县划入重庆市。
1968年改称涪陵地区。1983年撤涪陵县设涪陵市(县级)。
1988年,分黔江、酉阳、秀山、彭水、石柱五县设黔江地区,涪陵地区辖涪陵市、南川县、丰都县、垫江县和武隆县。
1995年11月5日,撤县级涪陵市,设枳城区、李渡区;撤涪陵地区设地级涪陵市,下辖枳城区、李渡区、垫江县、丰都县、武隆县,代管南川市。幅员面积1.2万平方公里,人口388万。
1996年9月,因三峡工程建设,涪陵市划归四川省计划单列市重庆市代管。1997年,重庆成为字母娱乐网网直辖市。
1998年12月,正式撤销地级涪陵市和枳城区、李渡区,设立重庆市涪陵区,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区、李渡区的行政区域;原涪陵市所辖(代管)的南川市、武隆县、丰都县、垫江县划归重庆市管辖。[4]
2008年5月15日,市政府(渝府〔2008]68号)批复同意涪陵区撤销李渡镇、龙桥镇、白涛镇、镇安镇、堡子镇、致韩镇、石龙乡、中峰乡、仁义乡、丛林乡、土地坡乡、天台乡、卷洞乡、山窝乡、梓里乡字母娱乐网网、酒店乡、惠民乡、太和乡、聚宝乡、新村乡、石和乡、两汇乡;设立涪陵区李渡街道、龙桥街道、白涛街道;将明家乡更名为大顺乡;调整崇义街道、敦仁街道、荔枝街道、江东街道、江北街道、义和镇、百胜镇、焦石镇、珍溪镇、清溪镇、马武镇、龙潭镇、新妙镇、石沱镇、蔺市镇、同乐乡的行政区域;保留南沱镇、青羊镇、增福乡、罗云乡、大木乡、武陵山乡的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5]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涪陵区常住总人口1066714人,其中:敦仁街道105296人,崇义街道75746人,荔枝街道156753人,江北街道36538人,江东街道51078人,李渡街道88124人,龙桥街道34541人,白涛街道46160人,南沱镇26447人,青羊镇16197人,百胜镇41114人,珍溪镇50017人,清溪镇29285人,焦石镇23454人,马武镇32360人,龙潭镇36511人,蔺市镇41730人,新妙镇34299人,石沱镇26144人,义和镇37390人,罗云乡14940人,大木乡3200人,武陵山乡6360人,大顺乡18844人,增福乡15527人,同乐乡18659人。[5]
2014年,珍溪镇、蔺市镇、新妙镇共3个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2016年6月3日,市政府(渝府〔2016〕30号)批复同意涪陵区调整义和镇管辖范围、李渡街道管辖范围和办事处驻地,增设马鞍街道。调整后,义和镇辖机房、松柏、高峰、鸭子、朱砂、华东、临江、石岭、庄子、黄草、红春、石堡、镇安、大柏、宏义、建新16个村(社区),镇政府驻兴义南路88号(原址);李渡街道辖石院、水磨滩、垭口、百花、云星、梨园、岚马、堰桥、龙塘、两龙、山仑、韩龙、新龙、明家湾、致远、桂花园、龙桥、断桥、石龙19个村(社区),街道办事处驻致远路36号(原致韩镇政府驻地);马鞍街道辖原李渡街道高岩口、双河口、太乙门、石马、两桂、玉屏、红星、马鞍、大石庙、和平、均安、大鹅、双溪、盘龙、金银、人和、倪峰、新阳、杨二坪19个社区和原义和镇鹤凤社区,街道办事处驻鹤凤大道6号(原涪陵新城区管委会办公楼)。调整后,涪陵区辖9个街道、12个镇、6个乡。[5]
涪陵江南老城区2009年
涪陵区地处重庆市中东部,位于东经10656'-10743'、北纬2921'-3001'之间。东邻丰都县,南接南川区、武隆区[7],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区、垫江县。东西宽74.5公里,南北长70.8公里,幅员面积2941.46平方公里。[8]
地形地貌
涪陵区地处四川盆地和山地过渡地带,地势以丘陵为主,横跨长江南北、纵贯乌江东西。地势大致为:东南高而西北低,西北-东南断面呈向中部长江河谷倾斜的对称马鞍状。涪陵区海拔最高1977米,最低138米,多在200~800米之间。[8]
气候特征
涪陵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8.1℃,年均降水量为1072毫米,无霜期317天,日照1248小时。
土地资源
涪陵滨江路
涪陵区土地面积为2941.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7045公顷,园地面积5332公顷,林地面积126133公顷。[9]
矿产资源
涪陵区主要矿产有煤、天然气、铁、铝土矿、石灰石等。原煤储量3071万吨,石灰石储量4亿吨,天然气储量17亿立方米,铁矿储量2249万吨,铝土矿储量54万砘。[9]
2014年,涪陵区页岩气产能达10.81亿立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73.3%。
生物资源
动物
涪陵页岩气开采
涪陵区有无脊椎动物30余种,主要有水蚂蝗、水螺蛳、蜗牛、卷叶螟、稻飞虱、瓢虫等;鱼类有7目12科52种,主要有青鲤、鲫鱼、草鱼等;两栖动物有中华大蟾蜍、黑斑蛙等6种;爬行动物有乌龟、鳖、乌梢蛇等11种;鸟类有苍鹰、白鹭、赤麻鸭、红腹锦鸡、鹰鹃等30余种;哺乳动物有蝙蝠、黄鼠狼、鼬獾等30余种。其中,保护动物主要有金钱豹、云豹、华南虎、箭鱼、长江鲟、苏门羚、胭脂鱼、豪猪、太阳鸟等。[9]
植物
涪陵区境内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共有330余科1500余属4000余种。 其中,蕨类植物有40余科100余属500余种;裸子植物有7科18属26种;被子植物有180余科1100余属3000余种。木本类有杉、柏、桉树、千丈、泡桐等;草本类有红苕、玉米、小米、花生、芝麻、豆类、瓜类等;菌类主要有蘑菇、黑木耳等栽培食用菌。
人口
涪南古官道
2016年末,全区公安户籍户数46.11万户,户籍人口116.4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1.90万人,乡村人口64.52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4.6%。按性别分,男性人口59.27万人,女性人口57.15万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7。全年出生人口1.24万人,死亡人口0.6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8‰(计生口径)。[10]
民族
涪陵区是以汉族为主的聚集区,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少,多居住于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