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实质(经济危机的本质及表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业周期是以不兑换纸币的法币制度为基础,实施通货膨胀和信用扩张政策的结果,它是彻头彻底的干预主义的产物。通货膨胀和信用扩张在带来虚假繁荣的同时,必然导致许多错误投资和过度消费。当通货膨胀和信用扩张不得不停止时,失去支撑的错误的生产和较高的消费水平被迫进行相应的调整。经济危机的发生其实是不正常的干预政策导致的经济后果的正常调整,可用资本需要转移到更迫切的生产当中。
资本是以货币为一般交易媒介的市场经济的独特产物,它是个人或经济团体的资产与负债的货币计算。货币不是资本,但货币计算必然包含货币。于是当经济危机爆发时,资本短缺必然会体现为“缺钱”、“缺乏货币流动性”以及消费不足等现象,以至于人们将增加“流动性”、增加投资(实际为增加信用)和刺激消费视为解决经济危机的对症良药。
无法分清经济危机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区别。让人们总是致力于解决表面现象。不用怀疑政府解决经济问题的认真态度,政府并不是有意将问题恶化。只是政府认识不到问题的本质,他们越认真,便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正常的自由市场中,经济生产随时都在调整,错误投资随时被纠正,供求关系总体上趋于均衡,趋于均衡和商业周期是不相容的。通货膨胀和信用扩张所引起的对于借贷利率的影响,让那些因此开展的错误投资不能被及时调整和纠正,当这些错误投资积累到相当规模,并在某个时候集中进行调整和纠正时,经济危机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当然,过度消费是同样的情况。
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和消费的调整,对于经济生产而言,这是回归正轨的过程,是“好的”而不是“坏的”事情。
我们应该做的是既不要制造经济危机,也不要干预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危机(调整)正是解决通货膨胀和信用扩张所造成的问题的必须的手段。这种手段是市场本身具备的自我修复和改善的机制。当然,如果彻底抛弃干预主义,则完全可以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在自由市场中,利率是净收入(除去企业家工资)的盈亏点,只有净收入超过资本利率的生产才获得利润并可能存续下去。净收入低于资本利率的生产必定由于亏损而需要调整。市场的利润机制引导企业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以什么质量生产,包括对于错误的没有需求的生产,或者过多的生产量以及超过或不足实际需求的生产质量进行必要的调整。
市场利率是由消费者的时间偏好共同决定的,它表现为借贷利率。通货膨胀和信用扩张的直接影响是降低了借贷利率。当市场利率被人为压低时,那些本来会因为亏损而必须进行调整的生产,就会获得利润而存续下去。
如果市场利率本来是R1,那么净收入低于R1的生产就应该被调整,要么完全停止,要么调整产量或质量。但是信用扩张将利率压低至R2, 那么现在净收入低于R1高于R2的生产因此获得了利润,这些错误生产便不大会被调整。
不仅如此,在通货膨胀和信用扩张所产生的虚假繁荣的影响与支撑下,某些要么在现有资本条件下根本无法完成,要么短期或者较长时间内根本无法赢利的注定失败的投资,纷纷上马。这些本来可以用于满足字母娱乐网网人们更急迫的其它需求的资本,基本上被完全浪费了。
通货膨胀和信用扩张所导致的各种错误生产,其本质都是资本的浪费和减损。另一方面,在虚假繁荣的迷幻之中,人们必然会过度消费。消费越多,储蓄便越少,生存基金和资本积累就会相应减少。错误生产和过度消费都减少了资本积累,使生产力相应地降低。当通货膨胀和信用扩张不再继续,大量的错误生产被清算之时,生产力已经大幅下降的事实便无法再被掩盖,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工资的价格便会下降到与实际生产力相适应的水平。
资本当然不能在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加总,因此社会资本只能作定性的分析,而无法作精确的数量对比。
为了更加明确地区分经济危机的本质和其表现,我们不妨分析央行、商业银行和企业、个人在商业周期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资本变化的情况。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业周期以不兑换纸币的货币制度为基础,央行是唯一的基础货币发行单位,央行发行初始的基础货币,可以通过购买国债将纸币转移给财政部,财政部则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由政府部门采购和发工资,将纸币逐渐流通向市场。国债由财政部通过税收付本还息,或者只还息。基础货币和国债,都是央行的资产。
央行当然也可以发行信用媒介,信用是央行的债务,在这一点上,央行和商业银行及其它经济主体并没有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央行理论上不担心任何债务,只要法币还没崩溃,它便可以通过印钞平衡任何的债务。一般而言,央行总是力图维持其资产与负债的平衡,资本不在央行。
商业银行则不一样,它的现字母娱乐网网金来自于其客户的存款。对于客户的现金存款而言,现金是银行的资产,存单是银行的债务,二者是平衡的,不计利息的话,属于银行的资本为零。将客户的现金存款贷与别的客户,不过是现金资产变成了债权资产。如果是以发行信用媒介(比如开立活期账户)的方式贷款给客户,不计利息的话,其债权及债务仍然是持平的。因此银行只是形式上的资本的中转站,资本也并不在商业银行手里。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总是占其总资产的很小一部分,否则它就是资本家而不是银行。
无论有无准备金制度,银行都必须为了保证流动性而备好一定的现金。央行规定准备金制度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并没有多少意义。商业银行完全可以逃避监管发行过多的信用,只有在客户的贷款违约足够多时,它才可能因准备金不足而不得不求助于央行和政府。正是有央行为其兜底,商业银行才会肆无忌惮地发行信用。另一方面,政府的宽松政策将主导信用扩张的过程,并且,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又会加剧这一趋势。
企业是生产的主体。企业的资产大于负债还是小于负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收入。如果没有净收益或者收益不足以偿还债务的本息,那么就可能被债权人要求清算。即使没有负债,如果收入不足以补偿资产的消耗,无法维持生产,字母娱乐网网那么企业同样会被迫收缩或者陷入破产的境地。
在通货膨胀和信用扩张的推动下,除非企业自有资金充足并且具有清醒的认识,否则要么企业会主动进行扩张,要么由于竞争对手率先扩张,抬开了生产要素的价格,而不得不被动进行扩张。
由此产生的错误投资,其中一种情况,如果收入在压低的借贷利率和实际的市场利率之间,那么生产就可能维持。此时如果将非专用要素转换到别的生产,已经投入的专用要素的损失就导致不够归还贷款本息,但其收益又仅够归还利息,而无法凑够本金。另一种情况,是那些以为可以完成但根本无法完成或者盈利的投资,追加投资越多,损失便越大,这些贷款注定会全部或绝大部份损失掉。
对于个人来说,如果贷款进行投资,那么就和企业扩张生产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我们只关心其贷款进行消费的一面,由于商业银行急于抢夺客户,因此会大大放宽个人信用审查,甚至协助客户作假。银行已经疯狂到只管借出去,不打算收回货款的地步。在这一点上,客户和银行职员之间是一致的,某些疯狂消费的人,也没打算归还贷款。
因此实际许多企业和个人的资本都是负的,他们要么根本就没有收入,要么收入根本不够归还贷款的本息。逐渐地,违约的事件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又必须支付回流的自己扩张的信用,导致准备金告急。商业银行不得不一方面要求客户提前还款,一方面求助于央行。“缺钱”和“缺少流动性”立即成为市场的主要问题,
央行出于不能任意放任的理由,可能不会立即救助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便只能加紧催促客户还款,于是,经济危机或者说经济调整便不可避免地触发了。
如果任由调整发生,那么许多企业和个人便会被破产清算,企业资产和个人资产,无论是生产要素还是消费品,抑或各种金融资产(股票、债券等),都会进行售卖。这必然导致物价的普遍的迅速的下跌。由此引起的恐慌又会加剧这一趋势,尤其是在交易更为便利和集中的金融市场,股票可能在一两天之内就会急剧下降到一文不值。
如果央行不对商业银行进行救助,商业银行也必然会倒闭。商业银行本身也是企业,它和其它企业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特殊性。
许多企业的资本要么彻底清零并关闭,要么缩小生产规模,工人失业。个人破产的甚至会流落街头。人们的资产和收入要么大大缩水,要么完全没有。资本的减少,导致平均生产力的下降和工资的下降。必须经过相当的时间,资本才会积累到与过去相当的水平,并相应地提高劳动的生产力,增加工资。
从虚假繁荣到经济危机,人们必然承受着非常大的心理落差。由于不了解商业周期的根本原因,大多数人往往将之归咎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由化和“无计划性”,因为在危机爆发的时候,一切都在甩卖或废弃,这成为了自由化的资本主义生产必然造成全面的生产过剩的铁证。
生产永远不会岀现普遍的过剩,资本永远是稀缺的。不是生产普遍过剩,而是因为通货膨胀和信用扩张所积累的错误生产需要被终止和调整。这些生产相对于其它更迫切的需求而言,是不急迫的,是不应该投资的,是错误的。其它更迫切的需求因为这些错误投资占用了相应的资本而显得生产不足,而不是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更不是所谓消费不足,而是市场生产了许多人们不希望获得的较不迫切的产品,而希望获得的那些更为迫切的产品,却因此生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