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穿白衣的象征意义?(观音为啥要穿白衣?)
观音以白衣为特征的形象很早就出现在中国了。南朝梁慧晈的《高僧传》记载南朝宋时西域僧人求那跋陀罗不通华语,而心怀愧叹,于是旦夕礼忏观世音,“后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首易之,旦起皆备领宋言”这则感应故事是最早将观音与白衣相结合的中土文献,但文中只说“有人白服持剑”,至于梦中所见之人是否以观音形象出现不得而知,所以严格来讲并不算“白衣观音”的概念字母娱乐网网。
从佛教典籍来看,白衣观音又似乎字母娱乐网网出自密教信仰。如唐代菩提流志翻译的《不空羂索神变真言经》和《大日经》等密教典籍都有“白衣观世音菩萨”的相关记载。一行解释白衣观音说:“半拿罗缚悉宁,译云白处,以此尊常在白莲花中,故以为名,亦带天发髻冠,袭纯素衣,左手持开敷莲花。从此最白净处出生普眼,故此三昧名为莲花部母也。”还有一些典籍中明确描述了白衣白衣观自在的图像,《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说:“画白衣观自在,以莲花鬘庄严其身,以宝缯角络披,右手把真多摩尼宝。”
《一字佛顶轮王经》的记载稍有不同:“画白衣观世音菩萨母。左手把开莲华。右手伸于脐下。”而《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的描述则更详细:“画圣者半拏罗婆悉儞菩萨(白衣观自在母也),发亦上结宝冠,种种宝衣以为庄严,着白色衣,天衣为黑,左手持棒或持羂索,右手执于般若梵夹。”总之,密教典籍中白衣观自在是一位很重要的菩萨,而且其形象有身着纯素白衣的特征。所以,有不少学者提出白衣观音来源与密教的观点。
认为白衣观音与密教的“白衣观自在”、“白衣观世音菩萨”等应属于两个系统。虽然在信仰层面,密教的“白衣观自在”可能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真正对后世产生广泛影响的是我们所讨论的“白衣观音”系统而非密教的“白衣观自在”。那中国流行的“白衣观音”究竟来源于什么,恐怕是较为复杂的。
首先,出现于唐代的“白衣观音”应该与唐代所译密教典籍中“白衣观自在”的形象有很重要的关联;其次,白衣观音信仰和白衣观音的形象与中国文化中的“尚白”观念有很大关系。《后汉书》、 北周《无上秘要》、《周书达奚武传》和《旧唐书高祖本纪》等诸多中国文献中多有与“白衣人”相关的神秘故事记载,之后白衣人继续出现在文献中,且越晚出现的频率越高。
这些神秘的白衣人或入梦境,或现眼前,而他们的身份或为神仙,或为精灵鬼魅,总之,都是神秘力量的代表。早期记录中的“白衣人”为男性或性别不明,但约自晚唐以后,女性渐多。另外,道教、景教、摩尼教等宗教也有崇尚白色或喜桌白衣的记载。可见,“白衣”并非佛教独有的神秘象征。其次,白衣观音信仰的内容并不与密教有多大关联,反而多为“救难型信仰”,尤其后世与送子信仰紧密切合。后面谈到送子观音形象是还会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总之,可以说,“白衣观音”的形象主要来源于密教对白衣观自在形象的描述和中国文化中崇尚白衣的传统,而其信仰内涵则主要与《普门品》等经典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且可以肯定的是,“白衣观音”在后世的发展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中国化元素,成为中国最流行的观音形象特征之一。
关于“白衣观音”的发展历程。从灵验故事来看,中唐以后白衣观音的观念在人们的心目中进一步加强,出现频率也增多。综合画史文献和碑铭资料看,中晚唐时期就已出现白衣观音图像。初唐诗人王勃的《观音大士赞》一文称赞观音“荡荡慈容,皎若现白衣之相”,中唐诗人白居易的《绣观音菩萨赞》一文称赞观音“白衣飘忽,神采奕奕”等。如果这些作品属实,无疑是考察白衣观音图像起始的重要依据。
现藏四川南部县文管所的《白衣观音像》刻石有人认为是依吴道子画稿所作,但风格与吴道子画风不符,应是后代托名作品。现在看来,吴道子创作白衣观音的可能性的确很小,但中晚唐画家已开始创作白衣观音字母娱乐网网殆无异议,只不过创作还不普遍。
白衣观音的信仰和图像创作真正兴起是五代时期。据《图画见闻志》,五代画家富玫有《白衣观音》传世。另据《宣和画谱》,前蜀画家杜子环、南唐画家曹仲元以及南唐画家王齐翰均有《白衣观音像》传世。从现存作品的地理分布看,江南地区似乎比较突出,这与宋元方志所反映的信息基本吻合,说明画史的上述记载还是比较可靠的。如杭州西湖石窟烟霞洞五代时期的白衣观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