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一览:
- 1、五公祠为什么没有苏轼
- 2、五公祠为何能成为海南第一楼?
- 3、五公祠始建于
五公祠为什么没有苏轼
”这些诗词都是苏轼所作,在我们的耳中是永恒的经典,想必为苏轼建一座祠是十分必要的,而在海口这个曾经苏轼待过的地方,就有留下苏轼的祠,本期海口文化带你走进诗词的世界。
苏东坡被贬的三年,在儋州所居的“载酒堂”为海南学子讲学,使得这块“蛮慌之地”开始“书声琅琅,弦声四起”,不久海南人读书求学蔚然成风。
祠内还有历代文人的题咏和楹联,概括了五公的生平业绩,表达了后人的崇敬心情。在五公祠东侧,有一明代所建的高楼,是祭祀苏东坡的苏公祠。祠内有一座石刻苏东坡像。
苏轼经过仔细揣摩,发现这里有地下泉。事变只因当地的人挖了两口井,从此可以饮用干净的水源。所以浮粟泉的水清澈甘甜,百年都没有枯竭。
而后,学圃堂和五公精舍被政府重新修缮一新,陈列海南部分文物,有明代禁钟、黎族古代铜鼓、宣德炉等。五公祠东侧是苏公祠,是为纪念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而修建的。这里有苏轼留下的双泉、洞酌亭的遗迹。
字碑刻和铸于元代初年高达5米的释迦牟尼铜佛像。五公祠的东侧是为纪念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而建的苏公祠。清顺治、乾隆、光绪年间又多次重修。
五公祠为何能成为海南第一楼?
五公祠之所以称为海南第一楼,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建筑规模和所奉祀的五公他们高风亮节的品德在当时都堪称第一。
五公都是宋朝时为了国家被贬去的,有四位是秦桧时期主战被贬的,祠里的楼上挂有“海南第一楼”横匾。几年苏轼的苏公祠也在里边。
一五公祠位于海口市区,建于明万年间,占地6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它是为了纪念李德裕和其他五位历史大臣,他们被贬到海南,所以他们被称为五公祠。201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公祠又称“海南第一楼”,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祠内祭祀着五位唐宋年间被贬海南的贤臣名相、忠义之士,他们是:李德裕、李纲、赵鼎、胡铨和李光。
五公祠始建于
1、借寓金粟庵(今五公祠内)留存遗迹以来,宋、元、明、清及民国历朝不断在其周围增建、重修古迹,习惯上把这组古迹群称之为“五公祠”。
2、五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陆续续建至20世纪初,总体建筑依地势而构建,占地面积99亩,主要由五公祠、苏公祠、伏波祠、观稼堂、学辅堂、洗心轩和五公祠陈列馆组成,人们习惯以“五公祠”统称。
3、五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民国四年(1915)琼州道尹朱为潮曾主持修缮。
4、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现仍是熠熠生辉,奇花异木掩映楼阁,地近闹市,独有清幽,自古有“琼台胜景”之美称。
5、五公祠位于海口市与琼山府城接壤处,距市中心约5公里,是为纪念唐、宋朝时期贬谪到海南的五位著名历史人物:唐朝名相李德裕、宋朝名相李纲、李光、赵鼎、名臣胡诠而建的,故名五公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