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今天我们将从基础概念开始讲解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同时引入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介绍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希望这次分享能为您带来新的思考角度。
苗族吊脚楼的民居特色
1、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2、吊脚楼的优点明显,人住楼上通风防潮,又可防止野兽和毒蛇的侵害,这种住宅在西南山区至今仍有建造。不同地方的吊脚楼在形貌特征与建筑结构上富于变化。总的看来,吊脚楼还是应属于南方的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3、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4、吊脚楼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外,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杉树皮、石板盖顶,现鄂西的吊脚楼大多用泥瓦铺盖。
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布依戏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布依戏,过去称“土戏”、“欢戏”,在布依语中称“谷艺”。册亨县布依戏主要流传于巧马镇、丫他镇、秧坝镇、弼佑乡、八渡镇、百口乡、双江镇、者楼镇等地。
2、布依族铜鼓 布依铜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属于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用青铜铸造而成,常与唢呐、皮鼓、大镲、铙钹、锣木棍混合敲击吹奏,基本保存着古代乐器的演奏风格,具有布依族的民族特色。
3、贵州丹寨非遗有:苗族古瓢舞、苗族贾理、芦笙音乐(苗族芒筒芦笙)、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蜡染技艺、皮纸制作技艺 拓展知识:贵州,简称“黔”或“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贵阳市。
4、贵州丹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苗族锦鸡舞、苗族蜡染技艺、皮纸制作技艺、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等。苗族锦鸡舞 锦鸡舞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发源于贵州省黔东南境内。
5、贵州丹寨拥有8项国家级(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苗族口头经典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祭祀乐舞、古瓢舞)、17项省级、34项州级等超百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6、贵州省丹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苗族蜡染、苗族银饰制作、苗族刺绣文化、苗族锦鸡舞、苗族服饰、苗族苗年等等。苗族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一条方巾,一尺蓝布;一笔一画,一点一捺。
苗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苗族锦鸡舞 锦鸡舞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发源于贵州省黔东南境内。苗族蜡染技艺 蜡染技艺(苗族蜡染技艺),流传于苗族聚居区的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贵州省丹寨有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是苗族古瓢舞、苗族贾理、苗年、芦笙音乐(苗族芒筒芦笙)、苗族服饰、苗族芦笙舞(锦鸡舞)、苗族蜡染技艺、皮纸制作技艺。丹寨县,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3、贵州丹寨拥有8项国家级(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苗族口头经典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祭祀乐舞、古瓢舞)、17项省级、34项州级等超百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4、苗族芒筒芦笙 苗族芒筒芦笙是苗族传统的乐器,由芒筒和芦笙组成。苗族贾理 2008年6月7日,苗族贾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苗族古歌、水书、思南花灯戏、马尾绣。2006年5月20日,苗族古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水书作为除了东巴文之外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在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6、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特色。下面我们来看看主要的少数民族非遗项目有哪些。
关于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的详细介绍就到这里啦,感谢你抽出时间来阅读我们的内容。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介绍、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我们网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希望你能在这里找到你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