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李淳风简介(古代天文学家-李淳风)
说到袁天罡和李淳风,估计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在大家的印象中,对这两个人的了解可能仅限于玄学方面,比如著名的预言书《推背图》据说就是他们两人写的。而事实上,这两个人不但是玄学家和占星家,也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下李淳风在天文学上的主要贡献。
李淳风(公元602-670年)是岐州雍(今陕西凤翔)人。其父李播,隋朝时曾担任过地方官员,《旧唐书李淳风传》载“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李播“颇有文学,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文集十卷,”并做《天文大象赋》。这些对李淳风一生的学术取向,无疑有一定的影响。《旧唐书》本传说李淳风“幼俊爽,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唐初所使用的历法是傅仁均编撰的《戊寅元历字母娱乐网网》,但是这部历法存在着缺陷,当时的李淳风对这部历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提出了修改的意见。唐太宗派人进行了考察,随后采纳了他的部分建议。并因此对李淳风进行了褒奖,授予将仕郎,进入太史局任职,从此开始了他的官方天文学家的生涯,而这时他刚刚20多岁。
进入太史局之后,李淳风首先提议对传统浑仪加以改进。在古代中国,浑仪是人们进行天文观测时必不可少的仪器,它的精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历法的制订。当时皇家天文机构使用的是北魏铸造的铁制浑仪,该浑仪行用时间已久,而且没有黄道环,结构相对简单,刻度也比较粗糙,不能适应天文观测的需要。《旧唐书天文志》形容该浑仪是“规制朴略,度刻不均;赤道不动,乃如胶柱;不置黄道,进退无准;”说用它“不足以上稽天象,敬授人时”,因此,必须对之加以改造。就在这种背景下,李淳风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古代浑仪
李淳风的建议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在唐太宗的首肯之下,他经过精心设计,于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制成了一台新的浑仪,名为浑天黄道仪。在这台浑仪上,他创造性地将赤道环和黄道环结合在一起,解决了如何使黄道环与天空黄道相对应的难题。在浑仪上安装黄道环的做法,由来已久,东汉时即已发明了太史黄道铜仪,但由于黄道只是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平均轨道,在天空并无明显可见的轨迹,人们一直没有找到使仪器上的黄道环与天空中的黄道相对应的方法。而在李淳风的浑天黄道仪上,黄、赤道环是按其相应方位固定在一起的,赤道环上刻有二十八宿距度,这样,只要赤道环与天空二十八宿位置对准,黄道环与天空黄道也就自然对准了。此外,他还在浑仪上架设了白道环,用以反映月亮运动轨道,这也是前无古人的。
浑天黄道仪
李淳风的浑天黄道仪在浑仪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弥补了北魏太史候部铁仪的不足,改进了东汉太史黄道铜仪的结构,对唐代浑仪的研制起到了重要的带动和示范效应。开元年间一行和梁令瓒创制的黄道游仪,就是以李淳风的工作为基础的。
黄道游仪
后来,李淳风又撰写了《法象志》七卷,系统总结、论述了历代浑仪之得失。他将该书上呈朝廷,得到嘉奖,被加授承务郎。而他研制的浑天黄道仪则被留置宫中,用为内庭测验之器。
除了对浑仪的改进外,李淳风在天文理论著作方面也有所成绩,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他被授予太常博士,“寻转太史丞,预撰《晋书》及《五代史》,其天文律历五行志皆淳风所作也。”在历代正史天文志中,《晋书天文志》被公认为最佳,对后世天文学发展影响很大,而该书正是李淳风的手笔。其体例被后世作史者奉为编撰《天文志》的圭臬,李淳风也因修史之功而被封为乐昌县男。
晋书 天文志
李淳风在历法的制定方面也非常出色,由于《戊寅元历》问字母娱乐网网题很多,虽然之前李淳风已经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因此李淳风以隋代刘焯的《皇极历》为基础,制订了一部新的历法——《麟德历》,使传统历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麟德历
《麟德历》采用定朔法排历谱,结束了自何承天以来二百多年定朔法与平朔法的论争,使历日与天象更为切合。它还废除了章蔀纪元之法,不用闰周,直接以无中气之月置闰,使传统历法彻底摆脱了闰周的累赘。《麟德历》在数据处理上也别有特色,它对各种天文数据采用同一个分母,使得计算大为简便。
麟德历
古代的天文学家一般在数学上也都比较厉害,李淳风曾奉旨注解古算经十书,为整理和保存我国古代的算学文献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在注解古书的过程中,还会加入自己的一些创新,例如他在注解《周髀算经》时,不但纠正了前人一些失误,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斜面重差术,把过去只能在平地上进行的重差测量技术推广到了斜面大地。
重差术
除了天文和数学,李淳风最著名的地方就是占星学了,这个其实与天文也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古代天文学一般都与占星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淳风传世的占星学代表作是《乙巳占》。该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占星学著作,撰成于唐显庆元年(公元656年)稍后。至于书名为什么用六十甲子中的乙巳名之,叫《乙巳占》。清代藏书家陆心源解释说:“上元乙巳之岁,十一月甲子朔,冬至夜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故以为名。”陆心源认为李淳风推算出了准确的历元为乙巳之岁,于是就以之命名该书,以示其言准确可信。这种解释相对来说比较可信。
乙巳占
《乙巳占》虽然只是一部占星学著作,但是却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书中保留了许多失传的古代文献资料。比如海上占星术的史料在东汉时期就已非常罕见,而《乙巳占》中引用了《海中占》一书的一些资料,因此使得这些资料得以流传。另外,很多汉代五经纬书的内容,以及对石氏、甘氏、巫咸等人的提及,也丰富相关史料。
《乙巳占》目录
其次,《乙巳占》记叙了许多天文知识,例如卷一《天象》篇记述其改进后浑仪的具体结构,就很有价值,而且内容比新旧《唐书》的记载更为详细,时间上也早得多,这就补充了正史之不足。
还有关于古代天文学理论的演变,如关于五星运动与太阳的关系,在《乙巳占》卷三提到:“岁星近日则迟,远日则疾。荧惑近日则疾,远日则迟。填星之行,自见至留、逆、复顺,恒各平行,无有益迟益疾。太白、辰星,晨见,初则迟而后疾,疾则伏;夕见,初则疾而渐迟,迟则伏。此则五星当字母娱乐网网分迟疾大量也。”这一记载丰富了我们对于古代行星运动速率变化学说多样性的认识。
《乙巳占》目录
第三,《乙巳占》还记载了一些对自然科学的认识。比如依据风力对树木的影响和损坏程度将其分为8级,据《乙巳占》卷十《占风远近法》的描述,这8级分别为:一级动叶,二级鸣条,三级摇枝,四级堕叶,五级折小枝,六级折大枝,七级折木飞沙石,八级拔树及根。这种对风力大小进行定量分级的做法是比较科学的,虽然其着眼点在于占测,但是这种对风力的分级确实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此外,卷十的《候风法》记述了两种风向仪的制作方法及相应地使用场合,也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乙巳占》卷十部分
所以,虽然大多数人对李淳风的印象可能只限于玄学和占卜,但实际上,李淳风也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尤其在天文历法方面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
标签: 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