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风俗习惯(贵州侗族婚俗)

字母娱乐 428 0

侗族的风俗习惯(贵州侗族婚俗)

侗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民族,是秦汉时西瓯中的一支,聚居于今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带,宋时称“仡伶”,贵州的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及铜仁的部分地区,如玉屏侗族自治县。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称为“侗语”,也叫做“侗话”,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但由于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所以仍然通用汉文。


侗族民俗

侗族字母娱乐网网稻鱼并作习俗

侗族的风俗习惯(贵州侗族婚俗)-第1张图片

“稻田养鱼,稻鱼兼营”是侗族作为稻作民族长期形成的生产习惯。在稻田中饲养鱼(或蟹、鸭等),鱼通过食草、吃虫、翻动土壤、搅动水层、排泄粪便而育肥,使水稻增产。通过合理利用水田土地资源、水面资源、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达到增粮、增鱼、增肥、增水、节地、节肥、节成本等多种效果。

在效法自然和生态环境上,侗族的稻鱼鸭共生农耕和林粮兼营的经济生活范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侗族喊天习俗

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六洞”、“九洞”一带侗族村寨祈天求雨的喊天节。关于喊天节,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侗族地区遇上百年难遇的大旱,河水干涸,草木枯萎,庄稼颗粒无收。村民被迫四处逃荒,当时黄岗侗寨寨老吴万想为民解难,于是不远千里跋涉,请来了最富盛名的天师吴为民,请他向上苍祈祷,以求天降大雨,保六畜兴旺,保佑各村寨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吴为民当即选择农历六月十五这一天举行祭天仪式,向天求雨。

就这样,侗族人民将农历六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字母娱乐网网喊天节。时至今日,每逢遇到干旱字母娱乐网网,仍然有一些地区的侗族民众会在这一天举行“喊天节”祭祀活动,求雨求福求平安。


侗族婚俗

侗族婚俗有个传统的称谓叫做“四十八寨”,主要包括行歌坐月、说亲、定亲、迎亲、新娘回门、打三朝等六个礼仪形式,这六个程序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

通常我们说,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在传统的侗族婚俗里,儿女的婚事父母说了都不算,而要自己的舅舅同意才行,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侗族过去有姑舅表婚的习俗,也就是姑家女按习俗规定必须要嫁舅家儿,现在虽然不按这个习俗来确定婚姻关系,但是这个习惯却延续了下来。因此,在“四十八寨”,有请舅开口的习俗。

姑娘要出嫁了,在进夫家门之前,必须由父母和媒人挑上一些酒肉和两只鸭子到舅舅家报喜,也说一些感恩的话,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舅舅同意这门亲事。舅舅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外甥女过得幸福,所以一般都会高兴地答应。舅舅同意之后,男方家就可以挑选黄道吉日,准备定亲事宜。


现在很少看到这样的婚俗,主要是一方面,汉化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也是大家都喜欢一切从简,只有少数的侗家人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习惯。

侗族歌曲

侗族歌鼟

我们所熟知的少数民族大多都能歌善舞,侗族自然也不例外。侗家人无论是喜是悲,都喜欢用歌曲来表达自己的心境,以歌抒怀,以舞遣意。最著名的就是侗族歌鼟。侗族歌鼟内容丰富,旋律优美,曲调多种多样。主要有:情歌、白话、酒歌、山歌、摆古歌、踩堂歌等。侗族歌鼟主要流传于贵州省锦屏县。

侗族的风俗习惯(贵州侗族婚俗)-第2张图片


侗族大歌

除此之外,盛行于贵州黎平县的、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的侗族大歌同样承载着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每每遇到重大节日,侗族大歌都会成为最有影响力、最有吸引力的一个节目。


侗族节日

节日往往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憧憬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的祝福,在节日这一天,人们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礼仪形式,或宰牛杀羊,或焚香烧纸,以此表达内心的美好祝愿以及对天地的感恩。

贵州各地侗族比较常见的节日有侗族老人节、侗年、插秧节、吃新节、芦笙会等。通常在节日这天,侗族村寨的村民们都会身着侗家服饰,欢聚一堂,表演民间艺术,体育竞技、展示手工技艺等,极大程度地丰富着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侗族民间信仰

侗族人民素来崇拜祖先,供奉始祖母神“萨岁”。“萨”侗族又称“萨玛”、“萨柄”、“萨麻庆岁”、“萨麻天子”等,均属同一女神异译。“萨”侗语即称祖母,“玛”即是先祖,“萨岁”就是已经去世了的祖母或先祖母。贵州,广西,湖南交界的南部侗族地区普遍存在祭萨活动,“萨岁”总坛和圣山在贵州省黎平县龙额乡。

“祭萨”是侗族最庄严隆重的祭祀活动,不仅具有公祭性、宗教性,而且还有文化娱乐性。其形式独特,神秘,影响深远。具有可见性和不可见性两个方面,其可见性是萨坛、伞、物品、民族歌舞表演等。不可见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团结、平安和护佑万物生灵。

“萨”是南侗影响最大,扎根最深,地位最高,威望最盛的神,是侗族虔诚崇拜的对象,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至高神。


侗族建筑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独具代表性。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也代表了侗族建筑营造技艺的最高水平。

鼓楼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结晶,是侗族村寨的象征,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很多民俗事项及日常的集体活动都是在鼓楼里进行的,因此,侗族文化与鼓楼息息相关。


风雨桥通常由桥、塔、亭组成,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系木料凿榫衔接,横穿竖插。棚顶都盖有坚硬严实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质表面都涂有防腐桐油,所以这一座座庞大的建筑物,横跨溪河,傲立苍穹,久经风雨,仍然坚不可摧。


侗族依山傍水而居,森林、农田、村寨和谐配置,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独特景观。而至今仍保留得比较完好的侗族文化也成为了贵州省乃至全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全文完)


标签: 文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