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链,是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一个项目,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计划在2019年至2024年间在太空搭建由约1.2万颗卫星组成的“星链”网络提供互联网服务,其中1584颗将部署在地球上空550千米处的近地轨道,并从2020年开始工作。

严格意义上来讲,星链系统是美国国防部的一个军民融合的项目,有着非常深厚的军方背景。自从俄乌战争打开以来,星链系统充分发挥了在军事方面的作用。一开始,马斯克就向乌克兰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星链地面接收器,并调用该系统的多枚卫星为乌克兰提供特别服务,保持了部分战区正常通讯。有消息称,俄罗斯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导弹巡洋舰的沉没,正是由星链系统为乌克兰的反舰导弹提供了精确引导。2021年7月和10月,星链卫星先后两次接近中国空间站,出于安全考虑,中国空间站采取了紧急避碰措施。
由此可见,打着为“全球提供不限区域、不限时段互联网”服务的幌子,近年来星链利用其独特的星座通讯链接方式、超低的发射成本、快速成网部署等优点,已在近地轨道形成了“跑马圈地”的形势。这就像一张网,无时不刻地笼罩在我们的头上。在和平时期,该系统确实可以为民用导航、通讯、搜救等工作提供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但在战时,它就可以摇身一变,变成一双双紧盯地面的眼睛,变成无数个天地路由器,甚至变成一个个小型炸弹对近地轨道卫星造成威胁。我之前的文章也对其未来的拓展应用进行了联想。
对于这么大的一个威胁,我们有没有什么反制手段呢?当前,反卫星技术主要包括核能反卫星、直升式动能反卫星、定向能反卫星、共轨反卫星等四种技术类型。
核能反卫星技术杀伤距离大、技术门槛低,但使用核能的政治风险极大,因其产生的巨大附带损伤,真正动用的可能性不大。

直升式动能反卫星技术,通俗点说就是导弹打卫星,是反导技术的延伸,是目前掌握精确制导技术的军事大国广泛采用的反卫星手段。2007年,我国发射了一枚开拓者1号系列火箭携带动能弹头,击毁了轨道高度863公里,重750公斤的中国已报废的气象卫星风云一号C,是中国首次成功的人造卫星拦截试验。这种手段更多是以点对点的方式,主要对付大型军事卫星,对付星链这们的小型卫星系统成本较高、效率较低。

定向能反卫星是指利用如激光、粒子束和大功率微波束等武器,通过发射高能激光束、粒子束和微波束照射目标卫星,将其彻底摧毁或使其敏感电子元件失效,丧失工作能力。中国早在2005年就进行过一次低功率的激光摧毁卫星测试。在2010年以后,甚至对美军卫星进行的致盲试验。据传,我国目前已拥有5个大型激光基地,具备出色的反卫星能力,可以对敌方卫星进行实时跟踪和干扰。我国的神光3激光核聚变装置,更是可以瞬间释放出上千亿瓦的能量,具备毁天灭地的本领。
共轨式反卫星是将反卫星武器射入目标卫星的轨道,对其进行追踪,然后利用近身歼灭、捕获目标、在轨破坏等方式达到摧毁敌方卫星的目的。据称,2010年中国发射“实践十二号”卫星试图撞击中国的另一颗卫星。2013年7月,中国发射“试验七号”“创新三号”和“实践十五号”卫星,其中一颗卫星配备了机械手臂,等全部卫星都进入轨道,机器人手臂便抓住了其中一颗卫星。今年1月28日外媒宣称,我国“实践21号”卫星在3.6万公里的轨道上,发挥了“太空拖船”的作用,将一颗失效的北斗二号卫星送入到“墓地轨道”。
通过分析以上四种手段,我们不难看出,对付星链这种低成本、低轨道、多星组网的卫星系统,最合适的手段同莫过于利用定向能和共轨反卫星两种手段。定向能反卫星对于低轨道卫星的打击力度强、精准度高、准备时间短、成本可控。而利用共轨技术中的微型卫星群体打击技术,能在一定高度部署“哨兵”,对特定空域进行“净空”作业,确保在战时的空间安全。
所以,请不要再把“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扯到打击“星链”系统上来了,我们有的是对付星链的手段!“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是为了世界人民,中国航天人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格局大得很!